最近聽了吳瀚清(俗稱道哥)分享安全,他是西安交大少年班畢業,專注于安全技術領域,23 歲加入阿里巴巴成為團體最年輕的高級技術專家,目前在阿里任 P10 職級。對這類少年天才,1般會冠與神童的美譽。
在之前還聽過朱赟(俗稱軟姐)分享機器學習,她畢業于科大少年班和美國萊斯大學,現在美國任職 Airbnb。又是1個少年班的神童。
他們都算是牛人,各自在自己的領域里都走得頗遠。然后我就不由在想,這是由于他們天賦英才?所以你我凡人自然讀不了少年班,在前行的路上,要末看其后來居上(相比他們的老人家),要末望其背影漸行漸遠(相比他們的年輕人)。
前面說了你我皆凡人,沒有讀過少年班自然也不會有少年班的同學,但我確切在讀大學時意外了解到1個同學竟然比我小4歲。然后我就疑惑了,我上小學時,你才上幼兒園,為何我們竟然成了大學同學。他說小學跳了兩級,中學跳了1級,再加上讀小學時比學齡兒童略微超前了半歲,所以我們就成了同學。
恩,對的,我正好比學齡兒童晚了大半歲入學(生于9月以后幾個月),所以我們在大學相交時差了4歲。對神童的感覺,于我是那種在相同的領域比你強很多,走的比你遠很多,而且還比你年輕很多。而我的同學雖然比我年輕很多,但并沒有讓我產生神童的感覺,由于可能覺得當時我們的水平還差相恍如。但我卻是先起步4年,這個意外的了解1直驅動我后面想要再走的更快1些。
而對那些真實的少年天才的感覺就是,遠遠望見那個山峰,你跋涉千山萬水,歷經數年,1身塵埃,終究爬上那個山頭,卻發現那里早已站著1個少年,回首對你微微1笑,揮揮衣袖,繼續前行,留下1個氣喘噓噓的你,在那里悵然若失。
在程序的領域走了很多年,曾碰到1些人,說自己對編程很有興趣,開始時候熱忱滿滿,做了兩年發現牛人太多,自己仿佛永久也追不上,感覺程序天賦1般,興趣銳減。
人的興趣其實挺多變的,所以會感興趣的事情會很多。但對1件事情堅持做,長時間做、重復做以后都會變得無趣,這才是符合人性的。人到中年,難免發福,所以很多人都對減肥感興趣,但堅持減肥這件事其實久了就極為無趣,還要拼命抵制無處不在的誘惑。
所以保持持久的豪情是極為艱巨的,我們有了興趣才去做1件事,但長時間做以后漸漸變得無趣。亦或不斷的去做并改良,在其中取得成長的樂趣,因此變得愈來愈有興趣。究竟是天賦驅動了興趣,還是興趣發現了天賦?很多人都曾墮入這樣的糾結中,這多是1個需要在不斷前行進程中完成的自我認知與發現,留在原地只能繼續糾結。
好多年前,我在讀初中時學校開了個計算機編程的興趣課程,我立刻對其產生了巨大的興趣。曾徹夜不眠的在 Apple II 上編寫調試 BASIC 程序,也正由于那個年代很少人能接觸到計算機更別提編程了,所以我會覺得自己在編程這件事上很有天賦。1種自我感覺和賦予的天賦讓我對程序進1步產生了更大的興趣,這在當時的互聯網史前時期屬于環境所限構成的狹隘認知天賦,卻驅動了我對編程的強大興趣,而在遵守興趣的發展中,或許才能發現真實的天賦。
關于天賦,讓我印象深入的是1段池建強曾在其文章《你是牛兒我是渣》中寫過的文字:
每一個人的天賦其實就是我在《戀戀風塵》里寫到的「百分之1的基因」。在每一個人的心里,有百分之1的地方是不長食糧只長花兒的。那塊田地,不長玉米,不長土豆,不長白薯和小麥,但只要有花粉落在上面,就會長出鮮花和雨露。但是如果你想找到那塊「百分之1」的田地,就需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恩,是的,天賦不只是牛人的基因,而是固有在每一個人中的「百分之1的基因」。這塊田地歷來不是固定的,很難找到,所以才需要很努力的尋覓。它會隨著你的成長,周圍的環境(人、事、物)和認知的變化而改變,太懶的人總是找不到,而當他們看見找到這塊田地的那些人,就會覺得他們很牛,以為這是天生帶來的,寫在基因里了的,而自己的基因中歷來也沒有。
但在尋覓的進程中未必那末順利,就像圓和方?;蛟S你的周圍有大量的圓,他們都被塑造為合適各種轉動的場景,而你卻是方的,其實不合適轉動。你曾努力的想讓自己像圓1樣快速的移動,但花了更大的力氣,卻移動的很慢,也走不出多遠。或許你可以把自己改造成圓,也能夠為自己找到更合適方的用處和場景,這就是1個塑造和發現天賦的進程。
每一個人都有天賦的基因,只是需要很努力的去發現它,而只有少數人通太長久地努力終究發現了它,所以少數人變成了多數人口中的牛人。
…
走在尋覓天賦的路上,有時候,動身的早晚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延續的時間。走得越久,人也越少。從冷冷清清的人群中動身,終將走上荒無人煙的山道,翻上下1座山峰,希望真能碰到1個回眸1笑的少年。
寫點程序世間的文字,畫點生活瞬間的畫兒,微信公眾號「瞬息之間」,遇見了無妨就關注看看。
上一篇 JavaScript總結
下一篇 負載均衡的那些算法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