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itit.無為而治在企業管理,國家治理,教育領域的具體思想與實踐
1. 甚么是無為而治 1
2. 無為而治的3個原則 1
3. 抓大放小 1
4. 治理國家 2
5. 企業管理 2
6. 教育領域 2
7. 無為而治 vs 法家管理 2
無為而治源自《道德經》,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無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來的。1再強調無為才能無不為,所以無為而治其實不是甚么也不做,而是要靠萬民自我實現無為無不為。
第1層意義:遵守事物的自然趨勢而為,不爭,即是無為。所
第2層意義:無為就是能放得下,有所不為。只有有所不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為,這就是道家的執1、貞1、守1的思想。
第3層意義:要人們學而知其樂,指快樂的學習研究。
《道德經》的哲學理念: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1切遵守客觀規律的行動。無為,就是順應自然科學的作為,就是公道的作為以順應民眾的需求為重點來治理國家 不要強加少數人的意志 就能夠很輕松或說很順利的治理國家![1]
作者:: 老哇的爪子 Attilax 艾龍, EMAIL:1466519819@qq.com
轉載請注明來源: http://blog.csdn.net/attilax
很少去干預社會生活。。大體的事情管管,瑣碎的事情不管。。快樂得很,結果天下大治,非常好。
無為而治本來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1利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情勢主義,也要拋棄“為各種理念, 盡可能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便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托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2]
無為而治用在企業管理上,要求企業管理者從雜事中跳出來,主要抓好企業發展戰略和識人用人的工作,至于具體的研發、技術、生產、銷售等工作,要充分依托員工和下屬來做。[3] 高層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為,而在小事上則有所不為,就必須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管理方法,才能到達“君逸臣勞國必興,君勞臣逸國必衰”的管理目的。[4]
無為而治用在教育領域,要求老師和家長1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賴孩子的能力和發展潛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試、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乃至去破壞,哪怕他會失敗會出錯誤也不要緊,由于他會從這些失敗和毛病中學到很多東西,老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創造必要條件,并做必要的輔助工作。[5]
縱觀道家思想的治國實踐,經邦找到1個規律,那就是歷史上1些朝代開國前期,統治者采取道家的無為而治、垂拱而治、療養生息、輕稅減賦等思想治理國家,都獲得了很好的成效,特別是漢初的黃老政治成為后世效法的典范。
在中國歷代王朝中,秦代利用法家理論立國,但動輒殺人的嚴刑峻法,不可能久長延續下去,正如老子所說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縱觀歷代王朝興衰與道家關系以下:秦代興于法家,亡于法家;
漢代興于道家,亡于儒家;
唐代興于道家,亡于佛教;
宋代;亡于儒家;
元代興于法制,亡于佛教;
明代興于道家,亡于儒家;
清代興于道家,亡于儒佛。
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了國家的興衰是取決于文化,而不是制度。當代社會學奠基人馬克斯?韋伯的“文化決定論”在某種意義上有其公道性。
道家是簡單易行、事半功倍的治國理論 儒家繁文縟節多,勞而少功
。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每當道家(道教)思想被認可的時期(例如唐初),經濟的發展是較好的,社會是豐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但體現在看重個體生命,也體現在看重社會整體的生計發展。”韋伯反過來批評儒家、佛家是經濟發展的禍患,認為“這也許是由于儒、佛內含的道德禁欲思想抑制了中國自然經濟的發展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