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不屬于勵志類書籍,但對人的啟發感覺比勵志類的要好。心理疾病在我們國家屬于極端被鄙視的1種病之1,罵人“神經病”也屬于比較狠毒的1類。其實心理疾病在我們國家很普遍,由于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環境更加容易滋生這類疾病,而且由于諱病忌醫的原因,造成了很多的人間悲劇。最為常見的1種心理疾病就是抑郁癥。而得抑郁自殺的其實每一年都有很多,其實這里面很多人,如果能夠得到必要的醫治,是完全可以免悲劇產生的。
作者的觀點是人生就是苦難重重的,既然人生是苦難重重的,那末就應當安然的面對人生的困難,通過重視苦難,直面問題,并通過克服困難來到達人的心智的成熟。固然,作者其實不是在鼓勵大家去當苦行僧,只是鼓勵大家在遇到困難或問題的是不,不要選擇回避,而是迎難而上,直面他。有點魯迅筆下的真實的勇士的味道---真實的勇士勇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勇于重視淋漓的鮮血。進來培養自己獨立的人格。這1點,由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家教,中國人很少具有比較完全的獨立人格。自我界限1般比較模糊。固然,這也是作者的觀點。你大沒必要認同。
要到達心智的成熟,作者提出的辦法是自律,愛和宗教。自律是人生走向心智成熟的基本武器。在東西方文化上,給我的感覺是都比較強調自律,東方文化中類似的思想是省獨。東西方文化在這上面的差別,我覺得是是不是尋求完善的差別。西方的自律的目的不是為了道德上的完善,而東方文化中的省獨,則是比較強調道德上的完善。從可操作性來講,我覺得西方的自律更加容易到達。本杰明*富蘭克林的13條方法,在現在來看都是1種可行的辦法。為了達成自律,作者覺得應當推延滿足感(享受),勇于承當責任,尊重事實,迎接挑戰,同時保持1種平衡,通過放棄來得到新生。作者明顯是比較博學之人,對中國的文化也比較了解。由于這里面的很多東西,都有類似---“先天下之優兒優,后天下之樂而樂”,中庸之道,事實求實,舍得等。我們的傳統文化真正燦爛的時期是年齡時期,但在后來,儒家成為正統,特別是宋以后,變得非常僵化。完全背背了“人性”,變成了“人吃人”社會的洗腦術。完全背背人性的結果就是偽君子當道。這也是我不看好儒教的緣由。固然,作者并沒有批評中國的傳統文化,上面這些東西只是我的1點感想。
這里的愛是指愛人類,屬于博愛范疇。作者對1見鐘情式的愛,墮入情網式的愛持有保存態度,覺得這僅僅是自我界限不清晰的表現。固然,父母的大包大攬式的愛也不是作者所認同的。這類過度的愛,反而容易產生出很多心理的問題,在這類“愛”中,父母和子女雙方常常都是受害者。對愛人類,我也比較贊同,我覺得很多人的對動物的愛,應當轉移到人上來。愛需要延續,也需要分寸。
作者眼中的宗教是1種廣義上的概念。是1種信仰。科學也好,基督也好,都可以看做是1種宗教。固然,作者還是鼓勵人們去信科學,而不是傳統的宗教。不過,我覺得,作者還是有點“神秘”主義。固然,在沒法解釋的很多自然現象或非自然想象(夢等),我雖然是個無神論者,但我也感覺“頭頂3尺有神靈”。固然,這類神靈與迷信無關,與認知有關。
作為技術人員,我覺得大家還是需要看1些人文方面或心理方面的書籍,可以調解自己的心態,避免1些問題的產生。
另外:
自由,意味著責任。我們在尋求自由的同時,是不是準備好了承當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