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陽光動力2號行將飛越太平洋進行科技探險。這次航行動甚么是1次惠及人類的科學探險(Explore)?1般而言,探險活動是指人對具有某種危險性的自然環境進行主動探索的行動。以往國人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盡力避開產生危險的地方,不要去冒險,長大了也不要去主動探險。
瑞士探險家貝特朗皮爾卡(Bertrand Piccard1958-)選擇從我國南京動身,乘坐陽光動力2號太陽能飛機,孤身1人飛越太平洋,進行個人探險活動,此舉,對教育我們的下1代很有實際意義。但是,乘坐太陽能飛機飛越太平洋究竟是否是1次探險活動,必須給予“定性”。旅途中最大的危險何在?有驚無險,不算是探險。
細觀陽光動力2號技術“保障團”的陣容,看起來這次穿越太平洋行動是完全“把控”的事情。也就是說,穿越大洋一定有驚無險,探險只是為了表演。
實際上,這次穿越太平洋5天5夜的連續飛行,考驗的不單是皮爾卡個人的探險家素質,而是陽光動力2號的機載蓄電池組。也就是說,機載鋰離子電池能否保證在旅途中不出故障?鋰離子電池(Lithium-ionbattery)是1種充電、放電電池,它主要依托鋰離子(ion)在正極和負極之間來回移動進行充、放電。超低溫、頻繁充放電對其都是不利的,會造成電池內阻增大,效力降落。老實說,在旅途中,鋰離子電池是1個薄弱環節,存在產生故障的風險。由此,皮爾卡孤身1人飛越太平洋不是個人特技表演,而是真實的科技探險行動,以便驗證鋰離子電池的可靠性,惠及全人類。
說明:鋰原子(Lithium)只有3個電子,是最輕的堿金屬元素。在未來,人類存儲電能全靠它了。為何這么說?語重心長也。2015年2月19日,日本國立天文臺研究團隊從視察2013年海豚座新星的爆發中發現1種自然現象:在宇宙中,新星爆炸產生大量鋰元素。在地球上,鋰元素是富有元素,人類的“福氣”所在。
袁萌 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