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網絡上都會有一股熱潮。
Web2.0熱潮過去了,留下了一大堆以論壇為主的站點。
視頻熱潮又來了,先是56、tudou、youku、ku6和六間房,接下來Pocle出現,再接下來SupeV也出現了。
可是Web2.0帶來了什么?卓越的Discuz免費給所有的站長使用,又來帶了什么?
帶來了全民皆站長,網站皆論壇的局面。
百度一下powered by discuz,有一億的相關頁面(百度最高只能顯示一億)。
在前十頁,的確發現不少中型、大型站。不可否認,在大型站點里面使用其他程序搭建論壇的,discuz應該占到了最大比例。
但是接著往下翻,到了第十一頁、十二頁,還能找到多少日發帖量上百、排名進前10萬的站點?比例占了多少?
我想不用我說,看客您也應該知道答案。
正當FaceBook、MySpace大行其道,51.com表現卓越的時候,論壇這一最典型的Web2.0形式應當是最火熱的時期,每個論壇都應該火爆才是。怎么反而與想象不同?
我想,一個好網站必須有足夠多的好內容,而內容的創造能力,編輯是永遠是比不上用戶的,畢竟用戶的數量比編輯多的多(有效創造力暫不作討論)。
由用戶創造內容,編輯精選引導,用內容吸引新用戶,用精華留住新用戶,用交流轉化新用戶為內容創造者,是最佳的網站模式,也是理想狀態的Web2.0,這個模式本身并沒有存在什么錯誤。
但問題關鍵在于,Web2.0是否是貫穿于始終的成功之道,或者說,多少個站點玩得起Web2.0。
新網站最重要的無非是吸引用戶的內容和刺激游客轉化為用戶的內容。
不要指望用戶能夠幫你創造這些內容,所有的人都愿意只當看客而不做創造者——除非他熱愛、認可你的網站,而要讓看客認可你的網站則是需要你的網站有足夠多、足夠好的內容,能夠滿足看客需求,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引導才有可能使看客轉化為創造者。
在沒有有效內容、沒有有效引導的情況下,僅憑一個論壇模式,是很難讓看客成為創造者的。
像天涯、像mop這類國內成功的論壇。
他們并沒有華麗的外觀。卻都有很好的編輯。
他們并沒有花哨的功能,卻都有很高的黏合度。
我想就是因為他們的編輯引導了創造,又精化了內容。
讓游客看得爽了,游客才可能考慮參與進討論。
同時,經過我和一些比較大型的站長的接觸,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一個網站有CMS又有論壇等其他頻道時,CMS的流量最大,而論壇的流量卻和CMS不成正比,發帖量更是小的驚人。
這類網站都是像動漫這樣內容提供網站,這些站長很聰明地了解到自己站點的歸類和發展路徑,使用了CMS,更方便、更有效地展現了網站的資源內容,做好SEO,輕松地贏取了大量的流量之后,他們再考慮怎樣將流量轉化為用戶,轉化為交流、創造內容。
而從站點建立到積攢大量流量的過程中,他們只需要一個站長和極少的幾個編輯
相比于直接從論壇起家,花費許多人、許多精力去引導游客發帖、回帖,甚至自己開版聊,到最終沒有流量、也沒有用戶交流。這樣的理性建站方式的效果可見一斑。
我想,做站應該先冷靜下來明確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明白自己站點的優勢在哪,應該怎樣發展。而不是花費時間在尋找程序上。
程序是死的,人是活的,在程序相同的情況下,網站內容就更顯得重要了。
“需求驅動功能”,而不是“功能驅動需求”。
當你要做一個本地信息發布網站,使用SupeSite明顯要比使用Disucz來得有效。
當你要做一個圖片分享網站,使用論壇模式肯定是不如使用CMS來得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