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裁員,似乎是今年下半年全球職場人士最不愿意面對的事實。盡管中國尚未如美國那樣出現大規模的裁員減薪潮,但在各行業不斷自問“經濟如果繼續糟糕下去,企業究竟會受到多大影響”之時,他們都不得以對招聘戰略作出不同程度地修正:放棄長期人力儲備的計劃;裁員減少成本。
招聘網站面對此般光景頗有些尷尬,一邊是大批增加的求職者,一邊是企業削減人力儲備的計劃。僅僅依靠企業的廣告投放顯得不切實際,如何在求職需求激增的情況下,及時調整盈利模式或將成為招聘企業的當務之急。
需與求漸失衡
2008年的10月,職場沒有迎來往年的繁華與熱鬧,全國招聘需求大幅下滑調整。本是需求主力的一線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全線下跌。
對企業而言,面對趨緊的資金壓力,傳統的招聘會、宣講會對企業的人力、物力都是一種消耗;對求職者而言,參加傳統招聘會費時費力,排幾個小時隊只為遞一份簡歷,這對求職者的精神是一次巨大的摧殘。與此相比,既能為企業減少招聘成本,又能為求職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專業人才招聘網站,優勢盡顯,有業內人士甚至認為“金融嚴冬火了網絡招聘”。
但事實并非如此樂觀。企業在網絡上發布的招聘職位在最近兩個月相對前三個季度,總量萎縮超過2成。根據前程無憂的統計,從今年7月份起,在線招聘職位數量由增轉降,第三季度逐月減少14000個,約占目前在線職位數量的1.3%。
與職位需求銳減截然相反的是暴增的網絡求職人員。據深圳某區域人才網的相關數據顯示,網絡求職人數在最近兩個月相對前三個季度,增幅達到27.6%。加入網絡求職大軍的包括了海外歸國人員、國內失業者及09年600萬以上的高校畢業生(包括08年未找到工作的)。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亟需創新盈利模式
網絡招聘在中國已漸成主流。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逐步獲得企業及求職者的認同。目前三大招聘網絡前程無憂、中華英才、智聯招聘占據了市場近80%的份額,同時有眾多的地方站點加入同一競爭行列,包括省級人才市場的官方網站、各個行業的專業類招聘網站在內,數量眾多。
但整個網聘行業尚處于粗放型營銷階段,盈利模式較為單一(即對投遞簡歷的個人用戶免費,而向發布招聘信息的企業收費),長期以來網站僅起到中介的作用。顯然,企業減員計劃將直接影響網站收益,如何在急劇上升的使用率中尋求盈利最大化,挖掘并創新盈利模式成為招聘網站必須考慮的問題。
國外媒體報道稱,由于經濟蕭條損及招聘工作和廣告業,令商務社交網站受益。和Facebook等普通社交網站不同的是,商務社交網站希望凸顯其更為嚴肅的態度,并且允許用戶對其個人資料有更多控制權。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數字媒體戰略部負責人馬丁·奧羅森預計,今年的商務社交網絡市場規模將達到約1.7億美元。英國Sheridan Evans Executive Search負責人理查德·伊文思表示,商務社交網站上要求建立求職聯系的請求不斷增多,通過網絡導向,許多人已經找到了新的工作。
國外商務社交網站的復蘇給國內招聘網站提了個醒:招聘網站流量和黏性雖然會受到廣告和推廣活動的因素影響,但要真正實現用戶數量增長,必須從根本上做起,即提高用戶體驗度,才能使招聘網站發展走向正軌。其后,或許可以學習婚戀網站的會員收費制向企業方及求職雙方收取相應的費用。
如何做好人力資源服務商?
以10月全盤收購中華英才網的美國招聘巨頭Monster為例,其在北美、歐洲和亞洲,都有直接業務,給全球求職者提供個人的工作建議。并通過在線的媒介網站和服務傳遞給廣告主大量有效的目標客戶。而2004年創建的Monster雇用指數,實時搜集1500多個網站和公司的職業信息的數百萬個工作信息,代表了全美范圍內雇主在線招聘活動的情況。
國內各招聘網站雖然都實行了這樣那樣的差異化競爭手段,但在品牌定位、營銷模式上仍存在諸多問題和誤區:首先是行業服務內容嚴重趨同,在用戶面前缺乏核心競爭力,造成了用戶的黏度不夠,忠誠度低,流失嚴重;其次是人性化程度不夠,單用戶貢獻率低下,不能達到基于產品或服務的美好體驗的口碑傳播和顧客滿意度。因此,招聘網站還應著眼于如何扮演好“人力資源服務商”的角色。
目前網絡招聘行業陷入了千篇一律的服務模式:為企業和人才提供招聘求職信息,即企業發招聘廣告,人才留下個人簡歷,但后續工作完全由招聘企業和求職人員自己完成。這樣一來,造成了一個企業的招聘信息或主動或被動地出現在多家招聘網站上,一個人才的簡歷也被多家人才服務機構留存,招聘求職信息的價值越來越低。其實除了信息服務,用戶還需要更多的專業服務,包括與人才更方便的接觸、提供面試甄選工具輔助選人、人才背景調查、專業顧問指導招聘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