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神不寧揭秘:高也是《焦點訪談》實習生
來源:程序員人生 發布時間:2014-01-17 17:28:34 閱讀次數:2377次
建站學院(LieHuo.Net)訊 “很黃很暴力”出現新版本“心神不寧”!“《焦點訪談》造假、采訪內部員工”之類的帖子傳遍網絡。6月18日播出的《焦點訪談》節目中,一位名叫高也的大學生接受采訪時痛斥了谷歌中國鏈接色情信息,說黃色信息害得他的同學“心神不寧”。但隨后有網友發現并經媒體查證,這位大學生就在《焦點訪談》工作、現為實習生身份。(6月20日《南方都市報》)
很顯然,從來沒有一條法規或者新聞界的行規要求媒體不能采訪自己的員工。但各家媒體尤其是主流的那一些,為了愛惜自己的聲譽,為了增強觀點說服力、報道廣泛性,通常會大量引入本單位之外的精英(高層官員、行業人士、專家學者等)聲音,或直接刊用,或標注“嘉賓(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臺(報、刊)立場”。這些年,媒體還越來越喜歡操作民粹化、“現場感”強的報道,在既定的議程框架中,選取適合的平民聲音,包裝成一個又一個新聞“真人秀”。
無論是精英發言,還是平民被選中參與的新聞“真人秀”,發言、參與者的身份屬性都格外重要。試想,若是報紙評論專欄上疾聲厲呼的某專家身份是編造的,或者電視訪談欄目中譴責美國霸權的“美國民眾”現場報道是“擺拍”,那么具體的新聞議程合理性就很該值得懷疑。
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兩大王牌欄目同日幾乎同時深入介入某一個話題,出現“高也擺拍”這樣的狀況,聯系到高也在受訪時通篇紊亂的口頭語,幾乎可以判定那是該節目組較短的籌備時間內運作重大的報道內容所致。
但即便如此,一個國家政治意義感最強的新聞欄目用自己的實習生來“擺拍”,顯著的“制造”出大學生群體(高也就是這類身份人群的代表)在譴責谷歌“縱黃”問題上的態度,暫且不論被議話題是否正當合理,“擺拍”和隱匿(假造)受訪人身份的做法也有悖最起碼的新聞倫理。你能保證這樣的“擺拍”節目、“擺拍”媒體今后不會做出更出格的事?
實際上,這種做法而今在新聞界已然成為“潛規則”,比如時常會有某個密切關系民生的政策出臺,都市報、晚報、城市電視臺等媒體常常會迅速羅列出民眾的意見,發言的民眾還真不少,有企業界、新聞界人士還有大學生最普通的外來務工者,然而通常的真相是:所謂的“企業界人士”就是媒體自家的廣告部工作人員抑或廣告客戶,“新聞界人士”就是自家或同城、友好媒體的員工,“大學生”就是自己單位的實習生,“外來務工者”就是媒體辦公地點樓下的保安。媒體會悄悄過濾掉這些人的具體身份信息,只打上個含糊不清的身份標簽,借以證明報道的民意代表性。毫無疑問,真正廣泛意義上的民意就被隱蔽了,這類媒體本身已成為民意“綠壩”。
生活不易,碼農辛苦
如果您覺得本網站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可以手機掃描二維碼進行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