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流量的站長可以在一百個網友面前極盡丟臉之能事,還兼洋洋得意——只要其中沒有被他忽悠過的廣告主。
我已經記不清到底是什么時候只關注流量了,十年前,所有的網站都在關系每天吸引多少人來,到我這個網站花了多少時間,而不是每天掙了多少錢,這顯然是對流量的誤解。
而現在,如果我問什么對網站最重要,幾乎所有的站長都會回答:“流量”,如果再問第二重要,得到的回答依然是“流量”,追求流量是幾乎所有網站盈利 手段,為什么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和站長只追求流量呢?在《浪潮之巔》一書中盧松松看到了雅虎的例子,我覺得可以拿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那些年……
那 些年要從雅虎的商業模式成功說起,在美國,一個商家吸引一個新客戶的成本高達10美元,傳統廣告業是按每一千次顯示收錢的,比如報紙的發行量為100萬 份,那么廣告公司就得付給報紙50萬美元,電視、雜志上做廣告也是如此。報紙的定費是小頭,廣告費才是大頭,有些報紙甚至是免費的。
楊致遠完全照搬了報紙的商業模式,即免費服務,然后用廣告養活自己并發展,而換到互聯網行業,就變成了“網站流量”。在互聯網發展初期,網站流量嚴重不足,即使今天,雅虎首頁的廣告版塊也供不應求。因此把流量做上去成了雅虎的首要目的。
要想讓網站流量提高,關鍵是要有好的內容,能吸引用戶。雅虎在很長時間里就是這樣做的,一心一意把自己辦成互聯網上最好的媒體,這顯然是一條正確的路。
你就耐心等待,我追到你的那一天吧。
1996年到2006年,隨著流量的增長,雅虎的營業額增長了260倍,從2000萬增長到60多億。所有互聯網公司都看到了流量的重要性,并很快復制了雅虎的商業模式。但是這些二三流公司卻沒有一個像雅虎那樣盈利,當時大家都還沒有意識到“不是所有的流量都是平等的”。
在 廣告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講究門當戶對,即一流的品牌必須在一流的媒體上投放廣告,即使一個二流媒體有著同樣的受眾群,一流的公司也不會在上面做廣告, 因為那樣會影響自己的品牌。這種結果導致2000年前除了雅虎外,幾乎沒有上面公司掙到品牌廣告的錢。至今,像寶潔公司雖然每年花70多億做品牌廣告,但 從未在二流網站上花過一分錢。
能掙到的錢越來越少
對流量的片面追求,導致整個互聯網廣告總收入沒有提高的情況下,流量的增加只能導致每一千次流量能掙到的錢越來越少。各個網站在虧損后,不是去提高 內容的質量,而是更加瘋狂地插入廣告,并且發明了彈出式廣告,試圖從不打的廣告市場分到相對大的一份,這樣就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包括巴菲特在內的個別投資大師發現這話總趨勢越來越背離經濟學原理,但是他們的聲音在互聯網泡沫中輕微的聽不到。
雅 虎開始的發展還很理性,可是到后面,也加入到瘋狂者的行列,我們沒有看到2000年前雅虎在技術上有什么投入、創新,反倒是看到很多瘋狂的收購。如 1999年,雅虎以50億美元買下了Broadcast.com公司,該公司以后每年只為雅虎創造2000萬美元的產值,更不用說利潤了。
雅虎對網絡泡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它沒有燒投資者的錢,但無數小網絡公司都是靠燒錢在維持的,直到互聯網泡沫應聲而滅,雅虎的市值蒸發了90%。
所謂的流量,就是……
雅虎通過增加流量提高營業額的做法是對的,但是對整個互聯網的狂熱不是雅虎能夠控制的,大量片面追求流量的公司、網站出現,使得流量變得很不值錢,而且差點毀了整個互聯網開放和免費的模式。直到現在,中國依舊如此……
所謂流量就是:“讓這個網站,因為有了我,會有一點點差別。”作為一名普通站長,我已經記不清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的了。
作者:盧松松 本文地址:http://lusongsong.com/reed/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