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蕭條的形勢下,像博客中國網這樣的新互聯網企業遭遇“寒冬”的不在少數。此前,視頻分享網站六間房一次性裁員70%,目前僅剩40人留守;而那些尚處于創業階段的互聯網企業(比如SNS)更是雪上加霜。
互聯網營銷專家劉東明認為,總體而言,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還缺乏多元化的盈利模式,網站過多地依靠廣告,在廣告蛋糕還不夠大的情況下,多數網站只能寄希望于先把人氣和流量做起來,再尋求廣告主的青睞。然而,這樣的模式其實是很危險的:在經濟景氣的情況下,依靠風險投資的資金或許還可以最終找到盈利模式,但是在經濟“寒冬”中,僅僅依靠人氣和流量很難支撐下去。
硅谷作家和企業家安德魯·基恩日前在其博客發表文章認為,經濟衰退將對免費內容造成沉重打擊,而那些為它們的內容收費的公司正準確地發現其用戶認為的價值所在。當前這場金融危機,將考驗互聯網初創公司的運營模式。
現在看來,能經得起考驗的盈利模式遠沒有清晰起來。對目前人氣最高的SNS網站來說,仍處于積累人氣階段。雖然開心網依靠口碑營銷在短短一年時間內迅速把用戶量做到了百萬級,頗受都市白領的喜歡,但要等到廣告主的青睞,還是一個比較遙遠的夢想。易凱資本CEO王冉也認為,今天超強的人氣并不意味著商業上一定成功。即使能保持住人氣,如何把人氣轉化成盈利才是更加根本的問題。在他看來,“以為有了人氣就自動有了價值,多少有點自欺欺人”。除非你能找到足夠多的人來買單,否則再熱鬧的景象也只是海市蜃樓。
在經濟景氣的年景,新興互聯網媒體或許會耐心地把流量和用戶數量做的足夠大,慢慢地等待廣告商的垂青,可是在經濟低迷的冬天,做大流量已經不是企業能不能生存的衡量指標,更為重要的是看誰有更為充足的現金流,誰可以依靠自己的造血功能以更低的成本熬到“冬去春來”。
Kauffman基金會資深研究員Paul Kedrosky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你擁有充足資金的時候,才能決定是先發展還是先賺錢。可是,沒有錢時,這就是奢望,你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