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零九年看過一本小說,講程序員的故事,從此,了解了一個新物種。最近又看《紅樓夢》,史湘云有條謎語:“溪壑分離,紅塵游戲,真何趣?名利猶虛,后事終難繼。”我一想,這不就是程序猿嗎?
我學過半年編程,唯一的收獲是記住了一個名字叫譚浩強。讀了那本小說,我知道還有個東西叫“良好的代碼風格”,這幾個字可比譚浩強有意思多了。可以跨領域應用,比方說,用在寫作上。
例如,變量的命名。像本文,如果叫《論良好的代碼風格》,姿態就不佳,一個“論”字就讓讀者反胃了。如果叫《如何寫出良好風格的代碼》,太裝了,好像自己是編程大師似的。換一種叫法,《扯扯良好代碼風格的淡》,就好比南鑼鼓巷走了一圈,感覺親民多了。
不過,本文也沒那么叫,因為作者不忍心欺負程序猿。程序猿是很實誠的物種,被題目忽悠進來,發現作者根本不懂編程,就會憤怒得跟猩猩似的。可也不是不講編程的書就對程序猿無用,《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就很好,適合程序員讀。
閑話休提。說到變量命名,金庸就是個中高手。像四大惡人的外號:惡貫滿盈,無惡不作,兇神惡煞,窮兇極惡——同類型變量中包含特定的元素,一看就記住了。再比方,穆念慈和包惜弱,這兩人從未謀面,名字卻是工穩的對仗,暗指二人是母女關系:穆念慈的“慈”,就是一個指針指向包惜弱,包惜弱的“弱”也是一個指針指向穆念慈。慈就是母,弱就是子嘛。
《俠客行》開頭有個“賣餅老者”,賣餅老者有沒有名字呢?有,叫吳道通。那金庸為什么不直接稱呼他“吳道通”呢?答曰:占用內存。讀者記太多名字會累的,哪怕名字都是丁不三、包不同這種,多了也記不住。一個無名小卒,戲份太少,特地安個名字不劃算。名字相當于一個指針,讀者看到名字,首先想到這個人的特征和身份,才明確這個人。對于戲份太少的角色來講,變量不存在多次賦值的問題,安排指針是大大的浪費。
但金庸還是說出了他的名字,不過金庸并不是直接以敘述的方式告訴讀者他叫吳道通,而是通過他的對手罵他:“姓吳的,你想怎樣……吳道通,你到底要怎樣……”接下來,就把他名字自然替換成吳道通了。為什么又要替換呢?因為緊接著出現了第二個“老者”,若不替換,這老者和那老者就犯了重名的問題。可見,“老者”其實相當于一個局部變量。同樣,“胖子”、“店小二”也是。
《俠客行》第一章是這么寫的:
汴梁城外的一個小鎮,暮色時分,四圍響起了馬蹄聲,由遠而近,浩浩蕩蕩,沒人知道出了什么事情。——這時,金庸把筆鋒宕開,寫鎮上人的各種惶恐不安,戰戰兢兢,于是小鎮氣氛更加凝重緊張。緊接著,馬蹄涌入城內,一幫兇神惡煞的人列隊排開,當中一人穿著皮靴踏著石板路走來…… 整個暮光下的小鎮上,唯一的聲音是他的皮靴聲。唯獨有個賣餅老漢,依舊做燒餅,對一切置若罔聞。此人不忿上前,賣餅老漢順手把他滅了。可是,一個冷眼旁觀的老者周牧又站出來,把賣餅老漢解決了。而周牧見了安金刀,卻遠不是安金刀對手。這時,石清閔柔出現了,果斷把安金刀打趴下了…… 然后,謝煙客閃亮登場,前邊的所有人物,一概變成了小嘍
生活不易,碼農辛苦
如果您覺得本網站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可以手機掃描二維碼進行捐贈
![]()
下一篇 程序員的“橫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