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觸Request和Response對象的時候是聽王勇老師將Servlet的時候,我們編寫1個Servlet類。我們在閱讀器端發送1個url要求以后,會調用Servlet類對這個要求做相應的處理,Servlet類就是通太重寫的service()方法來實現的,而我們知道的Request和Response對象就是作為service()方法的參數傳入的。
1.整體印象
2.Request對象
Request對象的主要職責是取得HTTP要求中封裝的信息,取得url和表單參數;還有1個功能就是對頁面進行要求和轉發,在兩個不同的Servlet之間進行轉發時,可使用Request對象作為兩個Servlet數據之間的傳遞。我們在學習.NET MVC的時候,也學過在不同的Controller之間進行數據傳遞的是TempData來實現的,Request對象在Java中的MVC中也起到了一樣的作用。它作為域對象主要的方法有:
① setAttribute(key,value)
② getAttribute(key)
③ removeAttribute(key)
④ getAttributeNames()
3.Response對象
他可以理解為服務器準備好的 1個 "空箱子", 我們可以向箱子中放入內容, 服務器會將該內容封裝成HTTP響應,發送給客戶端,然后在客戶端進行相應的處理。
總結下來,我理解的Request和Response對象的主要功能就如上圖所示了,固然這只是在理論上的認識,具體的利用還要落實在實踐中,脫離實踐的理論總結是毫無意義的,但是理清思路能更好的知道我們的實踐。在這里就不展現代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