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種設計模式匯總整理
來源:程序員人生 發布時間:2015-04-17 08:37:34 閱讀次數:3372次
設計模式分為3大類:
創建型模式,共5種:工廠方法模式、抽象工廠模式、單例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
結構型模式,共7種:適配器模式、裝潢器模式、代理模式、外觀模式、橋接模式、組合模式、享元模式。
行動型模式,共101種: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視察者模式、迭代子模式、責任鏈模式、命令模式、備忘錄模式、狀態模式、訪問者模式、中介者模式、解釋器模式。
其實還有兩類:并發型模式和線程池模式。
設計模式的6大原則:
總原則-開閉原則
對擴大開放,對修改封閉。在程序需要進行拓展的時候,不能去修改原本的代碼,而是要擴大原有代碼,實現1個熱插拔的效果。所以1句話概括就是:為了使程序的擴大性好,易于保護和升級。
想要到達這樣的效果,我們需要使用接口和抽象類等,后面的具體設計中我們會提到這點。
1、單1職責原則
不要存在多于1個致使類變更的緣由,也就是說每一個類應當實現單1的職責,否則就應當把類拆分。
2、里氏替換原則(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任何基類可以出現的地方,子類1定可以出現。里氏替換原則是繼承復用的基石,只有當衍生類可以替換基類,軟件單位的功能不遭到影響時,基類才能真正被復用,而衍生類也能夠在基類的基礎上增加新的行動。
里氏代換原則是對“開-閉”原則的補充。實現“開閉”原則的關鍵步驟就是抽象化。而基類與子類的繼承關系就是抽象化的具體實現,所以里氏代換原則是對實現抽象化的具體步驟的規范。里氏替換原則中,子類對父類的方法盡可能不要重寫和重載。由于父類代表了定義好的結構,通過這個規范的接口與外界交互,子類不應當隨意破壞它。
3、依賴倒轉原則(Dependence Inversion Principle)
面向接口編程,依賴于抽象而不依賴于具體。寫代碼時用到具體類時,不與具體類交互,而與具體類的上層接口交互。
4、接口隔離原則(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每一個接口中不存在子類用不到卻必須實現的方法,如果不然,就要將接口拆分。使用多個隔離的接口,比使用單個接口(多個接口方法集合到1個的接口)要好。
5、迪米特法則(最少知道原則)(Demeter Principle)
1個類對自己依賴的類知道的越少越好。不管被依賴的類多么復雜,都應當將邏輯封裝在方法的內部,通過public方法提供給外部。這樣當被依賴的類變化時,才能最小的影響該類。
最少知道原則的另外一個表達方式是:只與直接的朋友通訊。類之間只要有耦合關系,就叫朋友關系。耦合分為依賴、關聯、聚合、組合等。我們稱出現為成員變量、方法參數、方法返回值中的類為直接朋友。局部變量、臨時變量則不是直接的朋友。我們要求陌生的類不要作為局部變量出現在類中。
6、合成復用原則(Composite Reuse Principle)
盡可能首先使用合成/聚合的方式,而不是使用繼承。
之前已陸續整理了9種設計模式,鏈接以下,接下來1段時間陸續把剩余的過1遍,整理出來,理解設計模式還是很重要的。
創建型模式:工廠方法模式、抽象工廠模式、單例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
結構型模式:適配器模式、裝潢者模式、代理模式、外觀模式、橋接模式、組合模式、享元模式
行動型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視察者模式、迭代子模式、責任鏈模式、命令模式、備忘錄模式、狀態模式、訪問者模式、中介者模式、解釋器模式
還有兩類:并發型模式和線程池模式。
作者:jason0539
博客:http://blog.csdn.net/jason0539(轉載請說明出處)
掃碼關注我微信公眾號

生活不易,碼農辛苦
如果您覺得本網站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可以手機掃描二維碼進行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