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在設計多商家電商商品模型,前后設計了幾種方案。每一個方案都有各自的特點,沒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最合適的方案。這里把各種方案進行簡單的說明。
這類模型下,商品和單品的各種屬性都有各個商家(或區域)分別管理。會產生大量的重復數據,相同商品沒有統1的格式,后期統計分析困難。優點是結構簡單易于理解,開發速度快。
在這類模型下,平臺統1管理商品。添加商品統1由平臺進行,或商家添加后提交到平臺審核。平臺實現了對商品的統1管理。但是商家需要保護單品的所有屬性,單品存在大量重復數據,平臺難以在單品層面進行管理和統計。
在這類模型下,把前1個模型中的單品依照產品屬性和銷售屬性進行拆分,分成基本單品和單品。
基本單品只具有單品的產品屬性(規格),每一個基本單品可以唯1肯定1個產品實體。可以依照國際條形碼進行辨別,基本單品和條形碼是1對1的關系。
單品繼承自基本單品,在基本單品的基礎上增加了銷售屬性。每一個單品可以唯1肯定1個銷售實體,是購物車、定單、庫存記錄的基本單位。
這樣,平臺進1步加強對商品的控制,規范平臺內銷售的商品,能夠在商品層面進行統計分析;商家添加商品時只需要選取已制定好的基本單品,然后設定銷售屬性,大大節省的添加商品的工作量。但是,大量的商品保護工作交由平臺來處理,對平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要求平臺對商品和單品的信息進行管控,信息內容全平臺統1,由此失去了商家對商品的個性化控制。這類情勢更合適于總公司――區域公司類型的電商,各區域不存在競爭關系,不需要個性化的元素。
這類模型是模型1和模型3的結合,不但為商家提供基本的商品原型,有對商家開放了1定的修改權限,允許商家編輯個性化商品。缺點是每一個商家添加商品,商品數量又重新膨脹;邏輯復雜,不利于理解和快速開發。
以上列出了4種商品模型,各有各的特點。沒有最好的模型,只有最合適的模型。需要根據平臺特點靈活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