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寫JavaScript程序的時候總有需要用到“未定義”的時候,比方說我們要知道某一個值是不是已經經過賦值,或者我們希望消除某一個已經賦予的值,我們就可能這樣做:
output(myVar === undefined);
myVar = undefined;
然而這樣做并不太好,如果我們嘗試“讀”(或者比較)一個不存在的變量,就會引發一個異常。
比方說如果因為設計得不夠周全,執行上面的代碼的時候還沒有定義過myVar這個變量,上面的代碼就會出錯;
另外在較早的瀏覽器版本上,也不存在undefined這個預定義值,所以為了提高兼容性和容錯性,我們可以這樣做:
output(typeof(myVar) == "undefined");
myVar = void(0);
typeof運算符是JavaScript的語言功能,雖然上面的代碼看起來像是這樣的一種東西:
output(oneFunction(myVar) == "undefined");
myVar = void(0);
但這兩者有一個重要區別——當myVar不存在的時候,前者可以正確執行,并返回字符串"undefined";而后者不管內部構造是什么樣的,都會引發異常。
void則是另一個語言功能,這個運算符的意義是向腳本的其它部分隱藏它的傳入參數;而假如有一個語句試圖得到void“運算”的結果,它就只能得到“未定義”。
因為void的這個特性,void最常見的功能就有兩種:一是像上面的代碼中那樣將“未定義”值賦予給其它變量/屬性;另一種就是像下面這樣:
<a href="javascript:void(favList.push(curItem));">添加到收藏列表</a>
其中favList是一個JavaScript數組,而curItem是一個已經定義的對象——數組的push方法會返回執行push操作以后數組的長度,在這個例子里面這個長度對我們來說一點用都沒有,但如果放任它不管的話,瀏覽器就可能會跳轉到一個幾乎為空白的腳本結果頁面,只顯示push的返回值,比方說“3”。
因此需要用一個void運算符來“欺騙”瀏覽器:這里啥都沒有。
現在把目光回到對“未定義”的使用上,就會發現前面我們用來同“未定義”比較的“高容錯性”的typeof運算符,用起來有點麻煩:總共需要多寫“typeof()""”這樣10個字符。
雖然我們是成天跟麻煩打交道的程序員,但這也不能說明我們不該想辦法減少麻煩啊~各種開發工具其實不都是為了把編程工作變得簡單才出現的么?
所以說如果明確知道一個變量一定一定絕對絕對已經聲明過,就可以把這個變量直接和已知的“未定義”相比較,比方說這樣:
output(myVar === void(0));
相比于使用typeof運算符,后面這個辦法除了少打幾個字符,還有一些好處:可以避免難以察覺的拼寫錯誤(比方說把“undefined”寫成“undefinied”什么的) 。
到這里,最常見的關于“undefined”/“未定義”的技巧,已經介紹完了。
在下一篇里面,我會介紹另一些不太常見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