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亞馬遜,我們更多的認識可能是其電商巨子的形象,殊不知其在云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以下簡稱AWS)方面在當下足以與微軟、谷歌等IT巨擘分庭抗禮,甚至成為領頭羊。
那么,亞馬遜是如何做到的呢?
亞馬遜在云服務方面的積累可以追溯回2006年,8年的發展歷程中,盡管不乏Rackspace(全球領先的托管服務器及云計算提供商)、IBM SoftLayer等強力對手,亞馬遜始終都未曾被超越。更為具體的分析,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立與發展云生態系統
遠見者卓,遠行者著。發展初期的AWS,就立足于開源,結合強大且低廉的基礎設施服務,吸引了大批的開發者與商業用戶相繼加入到其AWS生態圈中。例如目前云計算服務中鼎鼎大名的Rightscale,世界最大的在線影片租賃服務商Netflix都是借助AWS平臺而發展起來的。眾人拾柴火焰高,目前云服務的發展,越來越多地以混合云的形式出現。簡而言之,不同云服務商間相互合作,取長補短,建立起公有云、私有云混合發展的良性模式。因此,與其說AWS培養了Rightscale這樣的對手,還不如說它其實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以客戶需求為核心、與時俱進的發展戰略
盡管在大家都還在云里霧里的云時代就已經先行一步,亞馬遜在云技術方面的追求卻從未懈怠。例如2012年,其為AWS注入的新服務及新特性就多達159項,而在2013年,這一數字更是躍進到280。更為關鍵的,這些新服務新特性不是單純的閉門造車或追本逐利而開發出來的,而是緊緊依靠其廣泛客戶群體的需求來驅動的。AWS數據中心總經理Matt Wood是這樣說的:“我們總是站在客戶角度來考量問題,急客戶之所急;客戶需求的核心就是我們AWS服務的核心。”這樣直截了當的以客戶為導向的策略目前來看是相當行之有效的。此外,大批客戶也在這期間與AWS共同發展發展起來,不少在日后還發展成中大型企業;因此,AWS也相應地調整業務重心,從新微企業逐步傾斜到高端企業。
打贏價格戰
AWS規模的不斷壯大,可以說是柄雙刃劍。一方面,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數據存儲需求,其在硬件設備方面的投入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規模化的發展,也讓公司增加了一定的議價能力。與此同時,僧多粥少的局面隨著谷歌等巨頭對云部署的覺悟逐步浮現,價格戰的開打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不過,由于谷歌的介入較亞馬遜晚,目前尚處于當初亞馬遜著眼于開發者群體培育的初級階段,而亞馬遜目前卻已經發展到非專業用戶的全客戶群體推廣階段了。得道者多助,這也是亞馬遜在價格戰中站穩腳跟的重要砝碼。
不斷發展的數據中心
AWS數據中心總經理Matt Wood這樣說道:“在數據中心規模不斷擴大的進程中,我們在其自動化規模化上的發展從未停止或放緩前進的腳步。就全球來看,目前我們有8個主要的數據中心分別位于美國弗吉尼亞州、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都柏林,新加坡等地;同時還有42個內容分發終端遍布全球。自2013年4月份新上線S3存儲系統后,數據量較舊系統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就增長了1倍有多達到2萬億級別,而在2014年這樣的增長態勢還會延續。”
技術支援
在云技術支持方面,亞馬遜采取的是“兩手抓戰略”― 一方面從零開始培育云技術支援隊伍,進行橫向建設;另外一方面不斷對現有隊伍進行技術及能力上的優化提升,進行垂直建設。從全球最大招聘信息搜索引擎Indeed.com發布的職位趨勢圖表中不難看出,符合AWS技術支援職位的人員數量在最近幾年幾近呈現出單邊上行的牛市行情。
在內訓方面,有的放矢地甄別具有潛力的骨干成員,適當把公司內部的優質資源提供給他們以更好地為有高端技術支援需求的客戶服務。同時,開展AWS的認證與培訓課程,使得團隊建設得以全面開花,里外結合,良性發展。此外,還進一步注重和加強與商業伙伴的合作,實現共贏。例如,與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詢服務商凱捷咨詢(capgemini)及全球領先的IT管理軟件和解決方案供應商CA攜手合作,從一開始分析與接觸有云需求服務意向的客戶到最終為客戶提供一整套云技術解決方案,都進行全程跟蹤,讓客戶得到一站式的服務,藉由云服務帶動數據中心、托管服務、IT服務方案等業務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成就了目前AWS在云領域領頭羊的地位。路漫漫其修遠兮,堅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注重內外兼修的發展模式,不斷深化與加強混合云的深度與廣度,未來云大戰中的亞馬遜也將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我們拭目以待。
英文出自:Datacenter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