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元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元),憑借自身強大的技術功底,其產品線已覆蓋應用交付、業務集成、數據應用、云計算&運維四大領域,是成長快速的SOA中間件基礎軟件廠商。近日普元CTO焦烈焱在接受CSDN專訪中,分享了普元背后的技術架構及對新技術的融合與創新應用。
普元CTO焦烈焱
CSDN:從事協同軟件開發的ISV的發展狀況如何?
焦烈焱:協同軟件對于很多企業還是很有需求的,但面對不同的客戶群體,卻面對著不同的問題。對于大企業客戶來說,現有協同軟件的開放性不夠,性能也不是很好,這就要求協同軟件ISV需根據客戶的具體業務需求進行定制開發,使其具備IT能力,該過程的人力成本很高。而在小眾市場中,一套協同軟件最多賣20萬元,同時需要逐個尋找買家,最后能找到多少家,卻無法預計,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生計問題。可能基于以上原因,之前從事協同軟件開發的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轉向企業內控等業務領域了。
CSDN:普元現在的定位是什么?
焦烈焱:我們主要定位于基礎軟件。普元現有的基礎軟件產品線很廣,可見下圖:
同時,我們也在不斷提高大數據的處理能力。普元已與阿里云建立合作關系,基于阿里云引擎搭建了Primeton EOS Cloud開放云應用平臺,可提供公有、私有或者混合的企業云應用平臺環境。目前客戶對該領域的需求有明顯增長。
CSDN:在您看來,目前大家對大數據的應用主要停留在哪個層面?
焦烈焱:大數據與業務相關,且需要一個清晰、高效的架構來支撐。依托Hadoop,解決了數據存儲的問題。但關于大數據的很多其他環節,業界討論的比較少,如很少有人提數據質量的問題。數據質量如果保證不了,大數據就會存在很大問題。
目前來看,大數據可用來預測,所要求的數據可不必十分精確。但對于某些應用場景,則要求數據必須相對精確,即便是預測,也要保證數據的質量。數據處理過程必須要有一整體的解決方案來支撐,包括數據如何存儲,如何導入、導出,數據質量如何提升等。
CSDN:普元的產品都是自己研發的嗎?用到哪些相關的技術和工具?
焦烈焱:我們的產品主要是獨立開發完成的,如前端展現平臺、流程管理、企業服務總線、移動平臺、數據質量管理等。
此外,我們也會利用一些開源產品、技術。對于開源產品中的不足,我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自己的理解對其進行改造,并應用到實際產品開發中。有相應的開源產品,我們一般不會從頭再做一個,但對于特別底層的東西,則必須自己開發。
CSDN:對于實時數據處理的Storm,普元有采用嗎?
焦烈焱:我們知道,Hadoop多用于存儲。然而在數據存儲之前,如何進行存儲優化,如何構建存儲索引,是相當麻煩的事。而Storm著眼于此,側重于解決流數據處理問題,目的是讓數據分析更加快速。其實在幾年前,我們就發現這是大數據的很好切入點,并嘗試開發了類似Storm的產品。
該產品起初是針對銀聯做的一個試驗項目,后來因為銀聯架構改動較大,該項目沒有上線。但它確實帶來了性能上的顯著提高,比如可實時計算每筆交易是否有洗錢嫌疑,較傳統處理方法,性能上有了較大突破。
該技術方案后來更多用于監控、風險等應用。一旦出現報警,基于該技術,首先對系統收到報警信息進行處理、合并,憑此精確定位引起報警的問題最終來源。在這一點上Storm與Hadoop結合會更好,離業務更貼近一些。
此外,流數據處理對銀行系統中數據質量評估也相當重要。在這方面,普元做了大量工作。每天有大量數據流入銀行,這些數據經過存儲、處理,再以各種報表形式展現出來。如若某個報表中有數據發生錯誤,靠技術人員排查錯誤源在哪里,相當費力費時。而利用普元提供的工具,可快速分析所有過程,自動建立數據流向地圖,快速定位錯誤源頭。這些根本不需要技術人員,業務人員也可輕松判斷數據錯誤原因,迅速解決。
CSDN:出于安全的考慮,很多企業開始轉向使用私有云和混合云,對此您怎么看?
焦烈焱:之前,大多企業軟件在遷移至公有云之上的過程中,通常會遇到很多問題。同時企業并不希望把全部資源遷移到云上,而是希望將那些無法預見的情況通過云計算來解決,如容災備份等。我認為,混合云在未來一定是很重要的,尤其對于傳統的企業客戶來說。
然而目前來看,國內的很多公有云平臺對私有云的支持并不夠。這就要求相應廠商對傳統的軟件架構做出改變,比如向開發者提供相應接口,考慮如何保證數據安全問題;如何進行數據同步,保證數據一致性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是切實需要考慮的問題。(記者:郭雪梅 文:陳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