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后6月4日, “2014中國未來網絡產業高峰論壇”將于中國(南京)未來網絡谷舉行。這是 中國未來網絡產業創新聯盟的年度盛會,演講嘉賓包括鄔賀銓、劉韻潔、丁文華幾位院士,中國聯通張智江、中國移動黃曉慶、中國電信趙慧玲、藍汛CTO王江、清華大學尹浩等國內業界重量級專家。
免費訂閱“CSDN云計算”微信公眾號,實時掌握第一手云中消息!
CSDN作為國內最專業的云計算服務平臺,提供云計算、大數據、虛擬化、數據中心、OpenStack、CloudStack、Hadoop、Spark、機器學習、智能算法等相關云計算觀點,云計算技術,云計算平臺,云計算實踐,云計算產業資訊等服務。
此外,兩位來自國外的嘉賓也格外引人注目: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的Scott Shenker教授是美國工程院院士,SDN運動的主要開創者之一。他是2008年OpenFlow奠基性論文的作者之一,也是ONF(開放網絡基金會)的聯合創始人,2007年還與Martin Casado和Nick McKeown共同創建了對SDN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創業公司Nicira。近年來他的關注焦點轉向大數據,也是伯克利AMPLabs的成員,Spark生態系統里的Shark是他的貢獻之一。另外值得特別提出的是,他是計算機界論文被引用最多的學者。CSDN將在會議期間采訪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大牌教授。
另一位海外嘉賓是劉俊達(Junda Liu)博士,他在Google負責平臺網絡,是新一代數據中心網絡拓撲的技術負責人。眾所周知,Google運營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幾個網絡之一,他們在網絡方面的一舉一動一直是業界的關注焦點,包括數據中心內部使用光網絡、自行設計網絡設備等。而在SDN方面,2012年Urs H?lzle對外宣布OpenFlow已經在Google的廣域網絡B4中廣泛應用更引起了很大反響,是目前已知最知名的SDN項目。2014年披露的Andromeda項目也引發了業界對大規模系統中分布與集中權衡的思考。
目前想參加這個會議可以免費申請,機會難得,搞網絡技術的同學不要錯過,馬上報名吧:http://www.raincent.com/lianmeng/
在會前我們聯系到了劉俊達,通過郵件做了采訪。(他再三強調采訪中的是他個人的觀點。)
先介紹一下你自己吧。怎么干上網絡這個專業的?
好像是不知不覺就干上網絡這行了。我是2000年進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讀本科,04年開始在清華信息技術研究院微處理器與片上系統技術研究中心讀碩士,導師是汪東升教授,做的項目主要和網絡安全相關,包括包分類、DPI、匹配算法和硬件加速等等,薛一波和張悠慧兩位老師也對我指導很多。當時我也算是實驗室的網管,配個服務器VPN什么的。
記得總感覺網絡的技術博大精深,經常要看好多資料才能搞明白一個東西。06年的時候去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無線和網絡組實習,接觸到P2P網絡相關的研究。后來申請出國讀書的時候聽李軍老師的建議側重在網絡體系結構上,非常幸運拿到了UC Berkeley的offer。
你是Scott的學生,2007年開始讀他的博士,而Openflow是2006年開始的,能回憶一下當年的情況嗎?你參與了哪些工作?
2006年Martin Casado(OpenFlow創始人)發表了SANE,07年發表了Ethane,而且和Scott、Nick一起成立了Nicira。
2008年才有那篇作者全是網絡學術界大牛的OpenFlow文章。我07年秋天開始讀博士,實驗室叫RAD Lab。第一年主要是上課, 而且要自己去聯系老師來確定博士導師,Scott是在07年底的時候同意做我導師的,但當時他在學校這邊學術休假,不常見到。2008年暑假的時候我開始做一些基于NOX的開發,寫Layer2轉發和VLAN的app, 也去過Nicira在Palo Alto的辦公室不少次,基本和Scott開會都是在那,討論OpenFlow還需要加什么功能, NOX的API哪些好用哪些不好用。
現在還記得Martin Casado總是說話很快,但又非常愿意聽別人講自己的想法, 而Teemu(Nicira首席架構師)一頭飄逸的金發,總是以肉眼無法看清的速度在編程,芬蘭hacker范爆表。說白了我就是小白鼠用戶, 然后不斷反饋意見給他們。當時喜歡OpenFlow主要是想自己以后有什么新的路由算法,可以非常容易地實現。
在你的眼中,Scott Shenker是個怎樣的人?有什么難忘的故事?
他重新定義了我的世界觀里人的概念,通俗地說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首先,我(包括其他學生)從沒有見過他吃午飯,而他可以早上7點來晚上6點走,中間上課、輔導、討論、開會,沒有空閑。
然后他的洞察力和對未來的判斷,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他是“計算機科學界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作者”,因為只有開創了大家都跟著的新方向,才能有高引用。
他總是對新的想法非常感興趣,我剛開始讀書的時候有個基于服務來路由的想法,雖然當時只是第一年,他鼓勵我在組會上講出來,大家一起討論。
而且和他交流總是發現他會說出我真正想說的,經常是我blah blah講了半天,然后他說:“如果我說錯了你來糾正啊,你其實想說的是……” 然后我說:“一點沒錯!”
最難忘的事是,2009年有一次我問他“網絡方面下一個大趨勢是什么?” 他的回答就是SDN。之所以難忘是因為我當時還是有一些懷疑,然后鐵一般的事實讓我相當后悔沒有搶注SDN相關的域名……
你的博士研究主要關于什么?對你現在的工作影響大嗎?
RAD: Routing Along DAGs (用有向無環圖來路由) 。基本思想是隨著互聯網的爆炸性增長和數據中心網絡的興起,傳統路由的許多假設已經不再成立, 一些設計上的折中也不再能適應新的環境或滿足更高的可靠性要求。從頭開始重新設計路由,選擇適應現在與未來網絡的假設與設計哲學, 其結果是一套統一的路由架構,并以DAG作為網絡的基本拓撲。特點是解耦優化路由與維護連通性,快速從故障和擁塞中恢復, 而且有很好的局部性。(博士論文在伯克利網站上可以 下載,歡迎指正。)
這一研究對我現在的工作影響非常非常大。我現在到處都能看到DAG :-)
因為RAD的核心理念就是解決大規模的可擴展(scalability)挑戰必須利用局部性,而Google最不缺的就是這樣的問題。
那么你怎么進入Google的?都做了哪些工作?
首先我是真在Google工作的,網頁是 http://research.google.com/pubs/JundaLiu.html 。
2010年暑假我去Google的平臺網絡組實習,項目是在SDN上實現一套拓撲校驗和檢測的協議,代碼進入生產環境并部署在B4全網。 所以組里半開玩笑說要把我招回來全職,要不然沒有人修bug。后來加了兩個面試,就從實習生轉成正式員工了。正式上班是2011年9月份。
數據中心內部和跨數據中心都做過,偏部署的設計和偏運維的診斷都有,很多精力花在網絡結構的優化上,還帶過一個對SDN的bug進行分析的項目,按現在的說法叫大數據。
目前網絡方面主要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首先聲明這是我個人觀點,而且如果傷害了讀者感情還請包涵。算不上面臨的挑戰,說說我觀察到的一些矛盾吧:
具體到Google網絡方面,大家都知道有很多創新和自己獨到的地方,比如SDN和定制網絡設備等等,能具體說說嗎? 數據中心內部網絡規模怎樣?TOR的容量多大了? SDN在Google數據中心的應用情況具體如何?除了之前公布的之外,還有哪些其他應用?
我如果具體說了也就離被Google開除不遠了,呵呵。
不過我4號的演講里會有很多的信息,應該對大家有幫助。
基于SDN的虛擬化已經公開了,完善SDN技術和實現本身還有一段路要走。SDN提供的快速迭代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你對SDN總體的未來發展怎么看?
再次聲明這是我個人觀點。
網絡界需要自己的buzzword,不管大公司是不是口是心非,現在都支持SDN算是難得的統一.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對SDN的理解,
真相不只有一個 :) 網絡未來的發展會由想明白的用戶主導,而不是廠商,SDN可以幫助賣盒子的轉型賣服務。
我的演講里也會強調,SDN是一個適應現在大規模網絡的一個trade-off,并不是一上SDN就所有問題都不存在了,
而且SDN一樣會帶來新問題,需要學術界和工業界合作去解決。
網絡設備自主開發的比例多大?
Google的B4說了都是自己設計的。在Google待過3個月的JR Rivers說數據中心里也都是自己的。
東西向的網絡瓶頸是怎么解決的?
推薦ONIX的文章,控制層面的流量比數據層面小多了,網絡不是瓶頸,一致性協議和同步的實現容易成為瓶頸。
目前Google在做的無線覆蓋情況如何,如何采集數據?為什么不用OpenWRT而是購買Rubus?
抱歉不了解。(我大概知道你想問什么,今年應該會公布細節)
這次會你會講什么方面的問題?
Big Data for SDN,兩個buzzwords在一起!
會講Google有哪些網絡,規模,為什么追求大規模,選擇SDN的原因,用了SDN的問題,
怎么用MapReduce檢驗網絡狀態的一致性和準確性。愿意鉆研的可以先看今年NSDI的文章: https://www.usenix.org/conference/nsdi14/technical-sessions/presentation/zeng
對未來網絡的總體怎么看?
云端做完之后就是接入的革新,Google有fiber,loon和wifi,Facebook有Internet.org,地球上還有30億人沒上網呢。
上一篇 NYOJ-取石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