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云計算大會”將于2014年5月20-23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本次大會將歷時四天,內容更加精彩,預計參會者將大大超過上一屆的12000多人次。每屆中國云計算大會,都有兩院院士的精彩演講。本屆大會上,李德毅、懷進鵬、倪光南、李伯虎、楊學軍、張堯學、李未、梅宏、高文、李蘭娟等10位兩院院士將集體亮相,與廣大參會者共同把脈云計算與大數據的未來技術發展和應用方向。大會召開前夕,CSDN云計算頻道將推出“十大院士分享系列”,走近院士,走進院士們對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理解。
李德毅,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他最早提出“控制流―數據流”圖對理論和一整套用邏輯語言實現的方法;證明了關系數據庫模式和謂詞邏輯的對等性;提出云模型、云變換、云推理、云控制等方法用于不確定性認知和云計算,在智能控制“三級倒立擺動平衡”實驗和智能駕駛中取得顯著成效。
在第五屆中國云計算大會上發表了題為 《位置服務:接地氣的云計算》 的主題演講,本次云計算大會,他將繼續給我們帶來精彩演講。
在《位置服務:接地氣的云計算》的主題演講中李德毅院士從一個典型的云計算的應用――位置服務,指出如何推動我國云計算、物聯網、智慧城市、大數據大帶寬應用。他表示云計算與定位導航結合,催生位置服務。這種位置服務無人不用,無時不需,無所不在。
在 云計算與大數據問答:李德毅、高文、林仕鼎答疑 環節中,李院士在回答中國云計算的科研水平,還有企業的實踐水平處于世界上什么位置時說:
我們的云計算水平,應該說跟全世界的水平同步發展,因為大家在同一個平臺上。因為交叉在一起,很難回答中國的云計算一定要比國外落后十年、八年嗎?未必。倒是我們中國的帶寬不夠寬,中國的帶寬水平跟國際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現在大概在全世界排名第91位,在帶寬的問題上,中國落后的有點大。
他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云計算方面的短板是帶寬問題。寬帶不寬,或者假寬帶,就沒有云計算。他還強調如果我們的運營商不能給我們提供最基本的寬帶馬路,云計算在中國的問題將難以解決。
李德毅院士還談到了物聯網和智能駕駛,他指出智能駕駛是云計算、物聯網、智慧城市這三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重要一點。說到智能駕駛,歸根結底還是位置服務,導航定位的問題。那么云計算位置服務究竟能夠做到什么樣呢,他和他的團隊提出了接力導航的概 念。
李德毅院士說:“云就算最主要的目的是服務大眾,如果暫時沒有服務大眾的功能,那先服務小眾。”他認為,只有提供服務才是云計算的價值,不管提供多大規模的服務,至少要先把服務跑起來。
在大數據問題上,李德毅院士表示對于結構化數據和半結構話化數據,現有的技術基本能夠對付,而對于主要由非結構化數據構成的大數據,怎么實現非結構化數據的價值發現呢?李院士認為可以用這句話“網絡交互和群體智能”。我們要把低價值的大數據中的部分東西變成半結構化,進而結構化。
李院士不認為大數據像一般學者講的從數據到信息、從信息到知識、從知識到智能那么冷、那么理性,他認為大數據重要的是體現價值、發現價值,大數據已經成為連接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橋梁。另外,在2013年移動開發者大會上,李德毅院士發表了題為 《大數據時代的認知計算》的演講。他分析了認知究竟可不可以計算,他認為以人為本的認知物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了,大數據時代的認知計算正在逼近認知科學。
有一個智能眼鏡解決照相問題,解決看的問題,有一個智能耳機解決聽的問題,有一個智能筆解決寫的問題,還有智能手表,解決你身體測試,以及通訊的需求等等。這樣一來,以人為本,構成穿戴式設備,這樣就可以干成很多事情了。這樣真正可以提高我們移動生活的品質,實現智慧生活。我們同樣期待在今年的云計算大會上李德毅院士的精彩演講。(審校/仲浩)
【走近院士】系列全部文章
【走近院士】懷進鵬:全球的計算模式可能重新形成
【走近院士】李德毅:大數據是連接虛擬和現實世界的橋梁
上一篇 crm提取數據擴展時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