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我們經歷的老師有百把個,其中愿意盡全力把課講好的人恐怕并不多。也許中國教育體制決定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評職稱、發論文中去。別以為美國就不這樣――教師為了取得終身教職而努力,投入課堂的精力往往有限。《掌握教學技巧》雖然是本講“如何講課”的書,但是對“講好課程的理由”給出了精辟的分析。
講好課至少有兩個理由: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努力會得到更多回報(更多是內在的)。
具我所知,有很多優秀學生愿意邁出相關領域完全是因為好老師把精力投入教學當中。畢竟,在特別具有才華的學生總是稀缺資源。如果一門課程令人激動且充滿學術想象力,那么最有才華的學生就可能被吸引到相關學習中來。與此相對,學生厭學多半是老師教學方法有問題(這個我就不多說了,相信您深有體會)。沒有不愛學習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從這個角度上講每次應該在課堂上被罰站的應該是老師(真實也多半如此)。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個人努力爭取做好一件事,會比滿足于平庸得到更多的回報”。認真教好課可以讓我們提到極大的滿足感,這與以學習為導向的學生的滿足感很像。吸引學生全情投入;啟發他們的智力;看到他們苦苦掙扎于困頓中,而后獲得成熟;看到他們的學習動向和智慧日益成熟――所有這些都能給我們帶來無以倫比的滿足感。
相信這種滿足感也促使作者認真完成了本書。比如:談到如何請學生回答問題(我最近才學會正確處理這個問題,是從本書里學的)。首先要請舉手的同學發言,不要強迫低頭不看你的同學回答問題(這樣效果不好,只會讓人感覺老師專橫);之后慢慢激發回答熱情,讓慢熱型同學有回答的機會。注意不要只給一兩個同學回答問題的機會,但同時要關注他們的感受(慢慢從他們身邊走開、隔幾堂課再回來問這個人)。試想沒有足夠的教學經驗與一顆喜愛教學的心,是無法想出這種辦公的。書里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有志于提高教學水平的人可以認真讀讀。
總之,如果我們有機會成為老師,有機會站在講臺上,一定要盡力做到最好。如亞里士多德所說:“表現出色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