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一:專注
之前經常聽到很多人所謂的牛人,說什么邊干活的時候可以開著msn、qq,工作和娛樂兩不誤,邊聽下屬匯報的同時邊寫下午會議的發言稿,然而科學事實證明人類的大腦硬件結構決定了根本不可能一腦兩用,我們所謂的可以同時處理多個事情,只是一種高頻切換而已,我們的大腦只是單核的CPU,不可能多線程,高頻的切換任務必定會耗費大量的switch時間,真正的高效率要遵循同一段時間只專心做一件事情。《The Myth of Multitasking》書中的例子可以證明:
M1 u2 l3 t4 i5 t6 a7 s8 k9 i10 n11 ......
看看這么寫完需要多少時間。
然后再做實驗的第二部分,先寫下“Multitasking is worse than a lie.”這句話,然后再給這句話標注數字。結果紙上的東西跟前面完全一樣,可是你使用的時間將會大大減少!
原則二:“事件表”取代“時間表”
在我看來,建立一個“時間表”毫不科學,很多人都給自己規劃幾點到幾點做什么事情之類的,這點我非常不看好,因為事情有簡易之分,不同的事情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不應該做時間的奴隸,不需要規定一個事情只能在某一段時間做,超過這個時間就要做其他事情。真正的高效率是以需要做的事情為單位去做,一件事情一旦開始做,就要心無旁騖,直至做完為止,并且一定要有結果輸出,比如要學習一個技能,我們就要把這個技能學會,要看一本書就一定要讀完;這樣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每當做完一件事情,會很有成就感,不至于感覺自己什么事情沒做似得。如果能夠堅持每天按照事件的優先級,完成幾件事情,哪怕只完成一件事情,我覺得這一天也會是覺得過的充實的。很多人一天一天過去都是渾渾噩噩度過的,回憶一天做的事情,很多人會覺得是虛度過去的。
原則三:一旦開展的事件,務必要有action和result
將所有的目標工作劃分為每個可以執行的actions,復雜的事情可以進行切割,爭取做到每一段任務都有可執行的動作以及可以check的result,最終形成自己近一段時間必須要做的“事件表”,并按照輕重緩急進行排序,這樣每天就不需要胡思亂想,每當空出事件,就可以直接處理自己下一步的action,直至最終得到滿意的result,然后再進行下一個action。最后強調一點,大腦是用來action的,是用來處理和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我們需要把大腦需要記的每個事件和日程以及計劃“外包”給“事件表”,我們的大腦不應該每天耗費大量的時間提醒我們該做什么和沒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