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N專稿】層出不窮的移動智能設備,促進了移動互聯網的爆發,由此帶來了數據爆炸性的增長,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豐富多樣,并飛速向多元化延伸,為了能夠提供最佳的用戶體驗,我們對后端的數據中心的計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剛剛過去的第六屆云計算大會上,CSDN云計算采訪了英特爾亞太研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英特爾軟件與服務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何京翔和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行業合作與解決方案部中國區總監凌琦。在一個小時的交流中,兩位詳細回答了關于市場趨勢、英特爾發展定位以及Hadoop生態系統構建和數據中心發展趨勢等諸多細節的疑問。
英特爾亞太研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英特爾軟件與服務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何京翔(左)
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行業合作與解決方案部中國區總監凌琦(右)
免費訂閱“CSDN云計算”微信公眾號,實時掌握第一手云中消息!
CSDN作為國內最專業的云計算服務平臺,提供云計算、大數據、虛擬化、數據中心、OpenStack、CloudStack、Hadoop、Spark、機器學習、智能算法等相關云計算觀點,云計算技術,云計算平臺,云計算實踐,云計算產業資訊等服務。
隨著云計算的沉淀,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從應用的角度來談大數據和云計算對于企業的作用。云計算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越來越多企業已經實施了或者在準備實施云計算平臺。在何京翔看來,這些實實在在的應用反映了中國在云計算和大數據領域有領先和潛在的能力。他認為未來幾年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真正能解決企業應用的大數據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在中國市場,云計算的成長速度是非常快的。”凌琦補充道。
云計算進入真正落地時期,市場迎來了一系列軟硬件融合的解決方案,但隨著硬件產品的標準化,“軟件為王”的呼聲越來越高,也被越來越的人認可,以“芯片”出身的英特爾也順應趨勢,英特爾也順應趨勢,在自身的創新以及與整個英特爾架構生態系統中的協作上,走上了軟硬件融合的道路。但大眾對于其“芯片巨頭”的定位根深蒂固,英特爾要如何才能扭轉大眾的看法呢?
“在過去,我們在芯片方面包括制程技術和制程的規模上都是領先的。但我們不滿足,我們對自己的定位非常明確,是計算公司而不是芯片公司。” 何京翔非常認真的對記者解釋道,“計算公司就意味著任何涉及到計算的平臺都能夠在英特爾架構上運行地最好,這是我們對內部研發人員和設計人員提出的要求。”
既然定位在計算公司,就涉及到計算方方面面,自然包括軟件。何京翔表示,未來英特爾要重新規劃數據中心的架構,向軟件定義的數據中心和基礎設施方向發展。“我們是從硬件上走過來的,有很多的獨特優勢,這是只做軟件業務的公司難以獲得的,云計算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互補和雙贏的機遇。” 何京翔強調道。
在軟件領域,英特爾絕非初來乍到,相反,它實力雄厚,而且對整個軟件產業的發展貢獻良多,例如早在十多年前,它就投資紅帽并積極支持開源軟件發展,從而成就了Linux產業,后來又投資VMware,成就了虛擬化應用的繁榮。而今,英特爾又投注大數據,正力圖構建一個以Hadoop為平臺,放射到多種開源大數據軟件的生態系統。今年3月底,英特爾投資7.4億美金到Cloudera,這是英特爾數據中心部門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略投資。何京翔表示英特爾看好大數據是未來的一個增長點,是未來改變游戲規則的一個平臺,通過和Cloudera的合作,打造一個基于英特爾平臺的Hadoop生態環境,進一步構建Hadoop生態圈。
面對傳統企業是否認可像Hadoop這樣的開源解決方案的疑問,凌琦表示開源作為一個基礎是非常好的,開源基礎上的專業服務更是適用于每個行業。“開源作為大眾認可的趨勢,能夠使軟件的進化走得更快,不斷有人改進軟件性能、深度和廣度,這是非常好的東西。傳統行業本身沒有多少的軟件開發人員,本身做零售、交通運輸、醫療,主要專注在自己的領域,他會利用一些開源的軟件,同時結合一些專業服務來解決問題。” 凌琦補充道。
事實上,不只是英特爾看到了開源軟件市場的潛力,市場上為用戶提供了很多的Hadoop解決方案,競爭是毫無疑問的。云計算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硬件平臺、操作系統和管理平臺、大數據的存儲使用、數據挖掘以及上層應用等,凌琦認為有更多的廠商一起參與是一件好事,而英特爾在整個行業內扮演的是行業的支持和主要技術的貢獻者。關于競爭,何京翔表示不同合作伙伴之間可能就是競爭者,不排他性的合作保證了合作伙伴們同時與英特爾進行合作。“我們是以開放、開源為基礎的,真正關注的點并不是營業額,我們盡量能夠做到一碗水端平,與合作伙伴一起成長,實現共贏。” 何京翔補充道。
云計算和大數據提供了一個新的數據應用和數據處理的方式,充分利用以前沒有處理的數據、進一步發掘數據的價值,大數據不是新行業,而是過去我們未做到充分利用數據。電信行業的數據就不僅僅是語音,互聯網企業也產生大量的數據,金融交易也有大量的數據,醫療也是一樣的,這些行業可以利用大數據的平臺充分挖掘數據價值……據凌琦介紹,目前英特爾正在大量進入這些行業,除此之外,還包括零售、交通運輸、城市管理、智慧城市等行業。
云和端密不可分,英特爾在端上也沒少發力,超極本、手機和平板領域都有投入。“就終端本身來說,有它自己的發展道路。終端的發展帶來了大量大數據的機會,包括移動互聯網、可穿戴設備還有物聯網,如果以機器的角度產生這些數據,一天24小時實時產生數據,數據量是巨大的。我們沿著這條道路看下去,我們看到未來對于大數據的應用,從速度、規模和數據的形態來說都是機會非常大的。”凌琦說道,“這對于云計算平臺本身是有壓力的,怎么樣能夠適應這樣的前端和終端快速發展的趨勢,是英特爾未來考慮的方向,也是英特爾一個很大的機會。”
關于隱藏在端背后的數據中心如何更好的為端提供服務,何京翔認為前后端的計算不應該發展成一種完全后端計算,或者完全是前端計算的模式。那么什么樣的計算模式才是最適合用戶的呢?“我們來規劃這樣的計算模式,移動互聯網可能前端計算比較輕,后端計算比較重,但不是所有東西都傳到后端去,我們的前端也可以提供一些東西,這樣的平衡計算模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所謂平衡就是對誰來平衡,就是對用戶來平衡。以人為本的計算時代,是以用戶需求為本的。”何京翔回答道。
數據中心如何發展才能應對計算模式的前后端平衡呢?何京翔也給予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應該讓數據中心更動態化,數據中心應該從靜態向動態、手動向自動、專有向共享的方向去發展。數據中心不論是存儲量、處理能力,以及網絡需求都在不斷的變化,這就要求數據中心架構是動態設計的,只有這樣數據中心才能滿足不斷變化的、以用戶為中心的計算模式。
對于未來的英特爾在云計算領域的規劃和愿景,何京翔和凌琦都給予了回答。何京翔談及英特爾的云計算愿景時,提到了高性能計算、云計算和大數據三個領域,并重點介紹了詳細介紹了英特爾在云計算和大數據領域的規劃。云計算方面,英特爾將朝SDI(軟件定義基礎設施)的方向發展,使服務器、網絡、存儲能夠提供這樣的細粒度、可管理的接口,使SDI變成可能;大數據方面,通過和Cloudera以及業界的其它合作,通過英特爾的硬件平臺,從計算、網絡、存儲到上層構建一個大數據操作系統,進而打包成一個最好的大數據平臺,使得上層的分析工具和行業應用能夠得到最好的實施和應用。
凌琦則從合作、軟件定義基礎設施、負載優化和物聯網四個關鍵詞介紹了英特爾正在做以及未來要做的努力。1. 合作,通過和Cloudera公司及業界其他伙伴的合作,強強聯手,希望能夠提供最穩定的功能最強、性能最好的大數據平臺。2.軟件定義基礎設施,把整個數據中心看成一個大的系統,當計算能力、網絡能力、數據存儲能力達到不同的數據上限時,通過軟件定義的數據中心的方式使它充分利用最新技術的發展。3. 負載優化,幫助走向移動互聯網的企業進行應用優化,充分利用端到端的能力,從而得到最好的用戶體驗。4. 物聯網,和國內主要的物聯網廠商進行合作,推動物聯網技術研究、開發、商業創新的不斷發展。
前一段時間,筆者瘋狂的迷上了美劇《Intelligence》(中文:超腦特工),只因為主人公Gabriel(Josh Holloway)大腦中植入的那枚堪比超級計算機的微芯片。因為這枚芯片讓他的大腦直連互聯網、WiFi信號、電話通訊和衛星數據,入侵世界上任何數據中心,在最短的時間內從遍及世界的「電子網格」中獲取所需的信息。
這枚支撐龐大數據計算的微芯片引人無限遐想,因為它足以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試想一下,當這樣的計算能力應用到我們的交通、醫療、金融和氣象等生活領域會是什么樣?我想一定很美好!
所以,當何京翔和凌琦明確且堅定的告訴筆者英特爾的定位是計算公司時,筆者暗自贊了一下。因為,談到云計算和大數據落地問題時,計算無疑是一個核心話題,網絡、存儲、服務器等產品的優化都是為了獲取更快的計算能力從而獲取最佳的用戶體驗。
美好生活,源自更智能的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