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Heidi Roizen曾是T/Maker的聯合創始人兼CEO,后被Deluxe Corporation公司收購。后來,Heidi
Roizen加入蘋果公司擔任開發者關系的高級副總裁。現在,她是 DFJ Venture的一位風投家。本文是她從事IT行業30多年來的心得與體會,CSDN進行了簡譯,希望這8條準則能為各位開發者帶來啟迪。
1. 學會自尋煩惱
成功的企業家都喜歡追逐波浪之巔,而不愿墨守安逸。“我們應該每天每周都自省一下:是否還有更具挑戰性的工作在等著我去做?”,Roizen指出:“很多看上去頗有雄心壯志的才俊整天忙于為自己營造一個舒適安逸的環境,或者可以說是想不勞而獲,守株待兔,這是錯誤的。因為那樣的話,你很快就會被千篇一律的生活所羈絆所束縛,最后或會迷失了方向。所以,我們要學會自尋煩惱,不斷尋找下一個挑戰給自己。”
2. 品格定調人生
當Roizen還在TMaker做CEO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段小插曲。由于自動噴灑消防裝置發生故障,把倉庫的所有商品都淋壞了;幸運的是,損壞的商品都不值錢。更幸運的是,房東并不知道這一切,并許諾所有損壞的貨品都將按照保險條例一一賠償。“看上去真的很吸引,特別對于當時剛起步的我們來說。當時可索取的賠償總值在15萬美元左右。”,“但是我們最后選擇了如實相告。因為其一,公司上下都知道真相;其二,如果我真的這樣做了,不啻向員工暗示了:欺詐行為是正確的。所以,與其膽戰心驚的捂著錢睡覺,還不如踏踏實實地為明天而努力。”
3. 直覺的力量
“在IT技術領域,我們都傾向于掌握足夠多的數據事實后才下決定。這是對的,但不是絕對。我們的直覺,來自現實生活的所見所聞,來自每次與人交流的潛移默化,因此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特別是在做艱難的決定時,例如:跟誰合作,要提拔誰,要解雇誰等等。如果數據告訴我這不能做,但是直覺說可以,我會選擇后者。”
4.團隊的力量
在過去,Roizen發現很多年輕企業家都會犯同一個錯誤:認為自己才是最聰明最能管理公司的,在招聘執行官等要職時,“沒有人可以懂得比我多”成為他們心中的第一標尺;同時,“任人唯親”也屢見不鮮,因為知根知底,覺得對方不會威脅到自己。這樣是提高了執行效率,但也錯失了更優秀的人才。
“我會學著把自己當成辦公室里最愚蠢的一個,而靜待聰明的人來竭盡全力為公司服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5. 零和游戲VS.雙贏
如果覺得做買賣就是零和游戲,那么即使做得很成功,獲得很多利益,但很可能這是一次性合作而已。在Roizen看來,與他人合作時,更看重的應該是關系,而不是交易。如果能交到相互推心置腹的商業朋友,良好的關系將會帶來更多的合作機會。所以,要把“雙贏”放在首位,共同攜手發展,而不能獨樂樂。
6. 世事無常 未雨綢繆
“養成做最壞打算的習慣。例如,坐飛機前我會做好如行李丟失、航班延誤、錯失接車時間等突發情況的準備,以防萬一。”“關鍵是要學會適當降低期望值。”
現實中,有太多我們不能預料的事情會發生,所以不要一下就把目標定得太高,那樣會活得很累,也很容易失敗。如果真的遇到困境,要積極面對,因為困境比順境更能使人成長。
7. 做好時間的管理者
“時間之所以是最重要的,是因為流逝的時間是不可再生的。”
Roizen指出:“生活中人們總抱怨事情太多,而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我的建議是:馬上去做。特別是覺得時間緊迫的時候,才更需要從最繁重的任務下手,而不要做其它的事情。”曾經作為一名企業者,Roizen也有過一段作息顛倒的生活。她說:“太多時間花在工作上,對于家人朋友未免就會疏離。但是這些關系和交流其實是很重要的。所以,雖然不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很完美,但是我們要盡力去嘗試。”
“如果把自己逼得太緊,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會發生。”做好時間的管理者,不要被生活牽著鼻子走,要學會張弛有度。”
8. 20-40-60法則
該法則是由演員Shirley MacLaine所提出的,內容是這樣的:在20歲的時候,我們很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到了40歲,我們覺悟了:無論別人怎么看,我都不會介意了。直至60歲,我們最后發現:根本沒有人真正在意我們。
Roizen把最后一點稍作修改:其實一開始,就沒有人在意我們。“所以我們要做的先要是對自己負責,做自己的擁護者。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工作很乏味,就應該馬上站起來去另覓出路,而不是坐以待斃地等待那個打救你的人從天而降。”
除了我們自己,工作中其實沒有人真的在意我們。所以從現在起,不要想太多,積極地為自己而活,心無雜念地全力以赴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英文出自: Firstround
上一篇 保障AWS云中數據安全的七大方式
下一篇 TTCN中PTC的運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