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初第一遍看這本書的時候,很混亂,尤其是三四章,對這本書的理解不是很好,只是畫了兩張流程圖,不敢貼出來,現在貼出來吧,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指導。
下面這篇博客的主題主要是講第一章:
經過米老師那天一上午的講解之后,對這本書不再產生懼怕,聽米老師講覺得它很簡單,不過事實就是它很簡單。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它到底有多簡單吧!
本章主要講的是一些基本概念,雖然基本概念枯燥,但它卻涵蓋了整本書的內容,本章節主要講了兩大類:數據和數據庫。數據包括,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數據的描述到抽象。數據庫包括,數據庫系統和數據庫管理系統。
1、數據管理技術歷史發展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數據量也變得越來越多,我們就不能用傳統的手工方式處理數據了,這個時候數據管理技術就出現了。它先后經歷了四個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數據庫階段,高級數據庫階段。也就是從面相程序――面向應用――面向應用系統――面向對象的發展。
2、數據描述到抽象
數據的描述到抽象的過程也就是從計算機中的具體表示到數據庫的設計。
數據的描述經歷了三個階段:概念,邏輯,物理
1、概念描述:說到概念,我們不得不聯系實體,實體集,屬性,實體標識符。我們可以把實體看做對象,對象有屬性,它有一個唯一的名字,也就是標識符。對象的集合就是類,也就是所說的實體集。
2、邏輯描述:一個對象它包含多個屬性,它在數據庫中就相當于一條記錄,而記錄中的每個屬性就是字段,多條記錄組成了一個文件,能唯一區分這些條記錄的就是關鍵碼。
3、物理描述:物理描述就是用來描述存儲數據的一些單位。例如:位,字節,字,塊等。
然而實體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他們之間是有聯系的。
上面三條都是講的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那么我們怎么樣把它變成現實呢。從計算機變成現實世界就是一個抽象的過程。
上圖中代表了數據庫設計的四種模型,由圖中我們可以看出:
(1)概念模型是為用戶和數據庫設計員交流服務的,以用戶需求出發,是數據整體邏輯結構的基礎。
(2)邏輯模型是為數據庫設計員和程序員交流服務的,以數據庫實現出發, 表達了數據庫的整體邏輯結構。
(3)內部模型是存儲數據的,外部模型是用戶所用的那部分數據。
三層模式和兩級映像:
三層模式就是圖中所畫的右半部分圖形,它代表了從數據庫的存儲到數據庫邏輯的實現最后到用戶用數據的整個過程。其中經歷了兩個映像,先是外模式到邏輯模式的映像是存放在外模式中的,后是內模式到邏輯模式的映像,是存放在內模式中的。
3、DBMS和DBS
我們可以從定義上區分:DBS是DB,硬件,軟件和DBA等的集合體,DBMS是DBS核心組成部分,也就是說DBS包含DBMS。
DBMS工作模式:
DBMS接受應用程序的數據請求,向DB轉換成低層指令,對數據庫進行操作,然后將數據庫的查詢結果進行處理,再將結果反饋給用戶。
DBMS主要功能:看到這里我們就會覺得好熟悉啊,DDL,DML不就是剛剛學過的東西嗎,數據庫保護功能,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它不就是我們之前學過的DCL嘛。還有DD,之前也學過的。
我們再看DBS,前面說了它是由DB硬件,軟件,DBA組成。DBS全局結構就是從磁盤――DBMS――界面――用戶這四個層次來完成各個模塊的聯系。
總結:通過米老師這節課,讓我們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我們要善于找關系,將新知識變成舊知識,讓知識不再是孤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