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云計算大會”將于2014年5月20-23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本次大會將歷時四天,內容更加精彩,預計參會者將大大超過上一屆的12000多人次。每屆中國云計算大會,都有兩院院士的精彩演講。本屆大會上,李德毅、懷進鵬、倪光南、李伯虎、楊學軍、張堯學、李未、梅宏、高文、李蘭娟等10位兩院院士將集體亮相,與廣大參會者共同把脈云計算與大數據的未來技術發展和應用方向。大會召開前夕,CSDN云計算頻道將推出“十大院士分享系列”,走近院士,走進院士們對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理解。
李未,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專家。從事并發程序語言的結構操作語義方法、翻譯理論和實現技術研究。解決了實用并發語言的復雜語法結構的語義問題,在建立并發語言的翻譯和比較研究理論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研究成果。
在第五屆云計算大會上,李未院士發表了《云計算和未來教育變革》的演講,他認為在云時代采用海量開放在線課程可以全面且快速的提高我們高等教育的質量。本次云計算大會,他將繼續給我們帶來精彩演講。
關于云計算和物聯網
在第七屆“開源中國 開源世界”高峰論壇上,李未院士發表過《云計算與群體軟件工程》主題演講,他表示云計算就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大眾參與的計算模式,其計算資源( 包括計算能力、存儲能力、交互能力等) 是動態、可伸縮被虛擬化而且以服務方式提供,為用戶提供簡單易用、安全可靠、需用即得的服務。
李院士表示物聯網實際上是指面向一個特定領域或者行業的、擁有超量數據的一個復雜信息系統,比如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現代物流、醫療健康、信息柵格都是物聯網的典型應用。在他看來,云計算是實現物聯網的一種途徑,云計算為物聯網的實現特別為物聯網軟件系統的實現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它的理念是服務用戶,它的核心技術就是屏蔽底層思路。
由于傳統軟件工程設計的計劃性、封閉性等原因,在面對未來物聯網超大規模系統的超量挑戰,如大量的感知和受控設備、千萬量級傳感器、海量計算和通訊進程、超量的非結構化動態數據等等,李未院士認為解決辦法是群體模式,面對超量的信息系統,采用群體的研發,群體競爭的研發方式。另外他表示群體軟件開發首先要解決安全問題。對著超量信息系統來,最終目的是通過群體方式達到安全可靠的軟件。開發過程從封閉到開放,開發人員從精英走向大眾,開發組織從工廠走向社區,在理念上和開源有共同之處,作為軟件工程,開發方法從機器工程到社會工程,就像城市建設一樣,不能夠全部拆毀然后重新再建,都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進化。
關于大數據
對于大數據,李未院士認為軟件產業經歷了三次浪潮,第一是結構化數據+算法,其主要基礎軟件是操作系統如Windows與數據庫;第二是半結構化數據+搜索,形成了諸多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如亞馬遜;第三是非結構化數據服務+即時服務,代表是非結構化數據管理系統和集成的各種服務。李未院士指出未來90%的數據將是非結構化數據,而且增長迅猛,針對非結構化數據建立新型數據模型是非結構化數據管理系統的關鍵,增加了智能化處理、關聯化檢索以及知識挖掘等數據模型要實現深度提取和共享,需要新的改變。
李未院士提出四面體模型(即基本屬性刻面、語義特征刻面、底層特征刻面、原始數據刻面),以統一數據模型為突破口,結合文本圖象,圖形、音頻、視頻的特性實現新型非結構化數據的管理系統。四面體模型具有完備、關聯、集成、可擴展等特性,易于實現對超量的非結構化數據創建、維護與管理,可以成為非結構化數據模型的標準,必須使用群體軟件工程的理念和技術來生成、管理和維護非結構化數據。
關于云計算時代的教育
在 第五屆云計算大會上,李未首先剖析了當下教育行業的現狀,針對提高教學質量,他認為關鍵點在于教授,因為教材都可以使用最好的。而教授的配備方面全國的2000多所高校中只有985、211這120所大學基礎課能夠基本過關。而教授這一問題,不管從開支上,還是欠缺的教授數量上完全無法彌補。針對這個問題,李未認為在云計算的環境之下我們采用海量開放在線的課程就可以全面且快速的提高我們高等教育的質量,我們期待李未院士在 第六屆云計算大會上的精彩演講(審校/仲浩)
【走近院士】系列全部文章
【走近院士】懷進鵬:全球的計算模式可能重新形成
【走近院士】李德毅:大數據是連接虛擬和現實世界的橋梁
【走近院士】倪光南:自主研發,從制造轉向創造
【走近院士】李未:實現云服務的有效方法是群體軟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