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N.NET 在今年CES上,英特爾帶來的最大亮點之一是一款基于22nm Quark(夸克)芯片制成,專門針對智能設備的計算平臺Edison。作為英特爾布局下一代智能終端、物聯網的“重磅武器”,Edison能夠支持多個操作系統,內置無線功能,外形僅SD卡大小。此外,Edison還是一款“中國造”產品,它從概念原型、底層半導體設計、系統架構實現以及上層操作系統、應用軟件都是由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前后約50人次、歷時四年時間研發完成。
內部評審中曾三次被拒
Edison計算平臺項目最早由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發起,但最初的時候在英特爾總部內并不被看好,在內部評審的時候前三次都被拒了,差點被砍掉。英特爾的規定是某個項目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如果要在來年繼續得到經費和資源的支持,就必須通過內部評審。Edison項目直到第五次評審, 最終由英特爾最高層,據說是現任的CEO布賴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直接拍板才獲得正式立項。
Edison計算平臺的思路從何而來?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王元陶告訴CSDN記者,他們希望創客們在看到Edison后眼睛就會發亮,高呼:“哇,這就是我想要的!”。但Edison究竟要做成什么樣,其實當時團隊內并沒有明確的目標,但是大家有一些基本共識,首先是下一代計算平臺體積一定要小,無線網絡連接性(尤其是Wifi)強,功耗盡可能低。因此,研發團隊做了20-30個利用Edison驅動的例子(應用模型),來證實逐步想法。
現在很多人會認為Edison計算平臺是為可穿戴設備量身打造的,這樣就太小看Edison了。王元陶強調,Edison在最初設計的時候對象市場并不只是瞄準可穿戴設備或者物聯網,現在也不是。例如杯子,它既不能穿,也不是傳統的物聯網。但通過Edison,杯子可以跟周邊無線網絡連接,可以跟Twitter互動。如果在做研究的過程中總是盯著熱門詞匯,創新將會非常受限。
做研發不能只是追著球跑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方之熙在比喻研究院的角色時,總喜歡打一個比喻:不做別人已經做過的東西。就像運動員一樣,不能只是追著球跑,而是要到球即將要去的地方,這才是好的運動員。如果追著球跑,你永遠也追不到球,你才起腳,別人已經占住位置了。好的運動員要判斷球會到哪里去,站在那個位置上,才能打進球,也才能防守住別人的球。
Edison計算平臺的誕生過程也一樣,最困難的是,它不是一個現有的市場,做出新的就能替換掉另外一個,從而增加多少產值。“在很多時候依靠的是研發經驗,甚至是研發人員的直覺來摸索著前進,做的過程中幾次都(差點)被Reject掉了,但還是摸索著一點點走到這一步來了”,方之熙回憶到。
Edison架構解析圖
Edison里面的Quark SOC跟英特爾以前的SOC完全不一樣,例如伽利略,里面只有單核,32nm制程工藝,而Edison是22nm,雙核雙操作系統,有各種不同的IO都集成在一起。做個簡單的比喻,Intel Edison=Arduino+Raspberry Pi,將他們的強項集成在一起,既像Arduino般輕松上手,能方便的與不同傳感器交互,也具有Raspberry Pi的強大功能。
當天在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的活動上還演示了基于英特爾Edison計算平臺應用,包括古瓷茶杯與環境的互動、魔術手套魔術車、可穿戴嬰兒服、自主設計的觀鳥器、百變大卡相機、會留言的信箱等設備。
根據英特爾CEO布賴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的表述,基于Edison計算平臺的設備將會在2014年中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