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行業(yè)飛速發(fā)展,人們以App的形式將軟件應用在生活的每個方面。應用的使用者遍布全球的各個角落,而且大多數新用戶使用移動設備來訪問應用程序,各類應用之間也要求相互協(xié)作;同時,隨著虛擬化和云計算技術的發(fā)展,應用的后臺可能部署在全球的各個數據中心。以上的一切,都讓應用管理的復雜性持續(xù)上升,需要出現能對整個應用傳輸鏈(其中包括移動應用、第三方應用和云應用)進行統(tǒng)一、實時地深入分析的應用性能管理軟件。
APM,即“端到端應用性能管理”(End-to-End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高德納咨詢對APM及其相鄰行業(yè)進行了定義,一般來說,APM軟件應該具備的功能有以下幾點:
在這一行業(yè)中,New Relic和AppDynamics無疑成長最為迅速的兩家公司。而曾就職于基礎軟件提供商東方通科技的何曉陽,可以說接觸到APM并非偶然。在他的帶領下,目前Blueware已完成了三輪融資,并且在技術和愿景上也正在向New Relic靠攏。希望讓開發(fā)者可以聚焦于應用本身,而無需為技術所困。
CSDN:請簡單介紹一下你以往的從業(yè)經歷。
何曉陽:我大學畢業(yè)后去了東方通科技,東方通科技是基礎軟件做得比較成功的一家公司,也是唯一一家靠基礎軟件上市的公司。之后我去了BEA Systems,它是美國的一家專門做中間件的公司(后來以73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Oracle)。那時,我的主要工作是保證Application Server本身的性能。也正是在那個時期,我經常接到用戶的電話,說他們的應用運行很慢,或應用服務器性能很慢,經過檢查,我們經常發(fā)現是用戶應用的問題。中國特殊的應用開發(fā)方式,通常是臨時組建一個開發(fā)團隊,項目結束后,團隊就解散了。因此,如果出現性能問題,后來的人怎么可能從幾萬行代碼中找到影響應能的幾行代碼?這讓我深切體會到應用性能帶給開發(fā)者的困擾,但同時,這個問題卻沒有任何好的解決辦法。尤其在中國,中國的變化速度全球最快,IT環(huán)境的復雜度全球最高,而寫的程序卻最為脆弱。這個時候,如果開發(fā)者自己搞不定,基礎軟件服務商搞不定,問題就真的無法解決了。
CSDN:這也是你決定做APM服務的初衷對嗎?能否向我們介紹一下APM的概念?
何曉陽:是這樣。APM的全稱是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關于APM的用途,我們不妨先從App構成的角度來看。一般來說,一款Complex Application由4-5個部分組成,包括客戶端(或瀏覽器)、Web層、App層、持久化層、數據庫存儲等。當這些層串聯執(zhí)行,整個App便可以實現用戶的業(yè)務邏輯,也可以說,用戶的業(yè)務邏輯不是在一個地方執(zhí)行,而是由每個層分別去執(zhí)行的(有時一個App還會去調用其他App)。這時應用的調用關系就會變得非常復雜,如果出現Bug很難去定位。所以APM本身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產生的一種軟件,主要提供四類功能。一為感知,感知可分為:1. 在用戶察覺到問題之前,自己先行預測;2. 對真實用戶的使用體驗進行感知。二為隔離,對于電商或團購類應用,它的每一層都是一種服務,APM需要先去在這些服務間做實時建模,防止其在相互調用時出現問題。三是檢查,相當于對每一行代碼做診斷,查出故障的原因。最后是修復,根據以往的性能表現或知識庫,去自動修復這類故障。這就是傳統(tǒng)APM的概念。
APM的工作流程
而現在隨著移動互聯網及互聯網產品交易化特點的轉變(即不僅是賣廣告,而是有各種交易跑在上面),傳統(tǒng)的APM提供商(如Wily)要提供服務給客戶,需要派銷售、售后,及安裝,周期往往非常長。所以現在的APM都在往SaaS層遷移。
CSDN:這樣看來,APM已貫穿應用的整個生命周期?
何曉陽:是的。從你寫下第一行代碼到整個持續(xù)的運維,APM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美國,APM至少導致了以下幾個明顯的變化。首先是APM已成為IT Operation的核心。過去應用都放在IDC下,運維主要是對主機性能、網絡性能、數據庫性能、緩存性能等進行監(jiān)測。而現在這些因素都不再是關鍵,主要原因在于軟硬件的高速發(fā)展,網絡性能越來越可靠,會使你應用本身的脆弱隨著功能的復雜度凸現出來。第二,隨著Devops的誕生,過去Development和Operation是兩個不同的工種,而現在在逐漸融合。第三,運營人員過去是不接觸最終用戶的,而現在,通過APM提供的用戶體驗管理工具,他們可以實時監(jiān)控到最終用戶體驗,也能掌握業(yè)務層面的動態(tài)。這將運營的重要性一下子提高到了與生產同等的位置,它可以影響生產的效率、營收以及用戶的體驗。
CSDN:在如今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下,APM能為移動開發(fā)者帶來什么?
何曉陽:Mobile APM可用于管理Web應用、移動Web應用和原生移動應用的解決方案。與其他IT 應用類似,通過它,業(yè)務的運營者可以進行實時檢測和故障排除,這可以幫助IT運維識別系統(tǒng)問題,為應用開發(fā)人員提供深度的代碼級別的可視化。Mobile APM產品的核心功能包括:
Mobile APM提供的可見性
CSDN:顯然,APM在中國的認知度并不高,在公司的實際運作中,你們經歷過哪些困難?
何曉陽:困難倒談不上,其實,從2008年注冊,到2011年開始正式研發(fā)APM軟件,我們已經成為了行業(yè)的佼佼者。目前已順利拿到三輪融資,總金額過億人民幣(由于Blueware的客戶包括大型國有企業(yè)/單位,因此他們選擇以人民幣進行融資),今年還打算融第四輪。而且國內目前的競爭壓力不太大,我們活得還比較滋潤。另外一個我認為是比較好的發(fā)展是整個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新經濟帶動了舊經濟的發(fā)展,像移動、聯通、電信這樣的傳統(tǒng)經濟體不像原來那么富有,他們也會去降低硬件預算,進行精細化運營,這個時候它們才會去用APM軟件。如果非要說困難的話,我們現在比較缺人,歡迎各個語言的專家來Blueware。
Blueware團隊
CSDN:Blueware有哪些比較大的產品發(fā)展歷程?
何曉陽:我們從2011年初開始做APM軟件,最開始做的是服務器、數據庫、中間件的監(jiān)控,這個大概做了一年的時間。2012年,我們開始做端到端的業(yè)務交易監(jiān)控。去年才開始做移動端的業(yè)務,主要原因是探針非常難做,要分不同語言,比如Java的探針,Ruby的探針,Python的探針等。今年我們則把注意力放在了中小企業(yè)市場,也就是近期推出的SaaS版本OneAPM,這有點像New Relic的服務。其實,我們并想通過SaaS去“搶錢”,而是希望讓付不起錢的開發(fā)者或創(chuàng)業(yè)者也能享受到這樣一種服務,不要因為性能問題而失去用戶。我們的SaaS版本大家都可以免費注冊(永久免費),而且我們的功能比New Relic的功能還多。此外,我們的Developer的版本的價格只有New Relic的1/6,而功能卻相當于New Relic最高的Pro版本。另外,我們還會開發(fā)一個企業(yè)版,這個版本針對中國特殊的開發(fā)環(huán)境做了很多調整。比如說,性能消耗會更低;另外,假如你使用了一個非常新的技術(或非常老的技術),或其他一些非主流的技術,我們也能對這些技術進行支持。比如假如你還在使用EJB2,那么New Relic上是不支持這樣一個很老的技術的,但我們會有一個特殊的版本的探針支持這種技術。
Blueware SaaS產品線
CSDN:在今年的互聯網報告中,“分析”是一個很熱門的詞,APM的分析與我們傳統(tǒng)所認為的分析是同一回事嗎?
何曉陽:傳統(tǒng)的分析是基于大數據或公有數據的分析,而互聯網趨勢報告中說的分析,更多是基于海量的移動終端和傳感器產生的數據的分析,APM是其中一種。APM探針從你的應用中直接采集數據,這個數據通常更為真實。這也是我們實現盈利的價值所在,未來我們會做到讓你可以直接跟你的應用對話,它會告訴你,你的應用的那個功能是受人喜歡的;那個功能是不受人喜歡的;哪個用戶正在遠離你,為什么遠離你。甚至是,某個用戶最近喜歡上了哪個軟件。不過這一功能可能會涉及到一些法律問題。盡管如此,我們不難看出,即使是你的App內部產生的數據,也足以讓你分析出很多新的價值,未來的商業(yè)模式必然是這樣。應該說,APM是產生最有價值數據的一個最有效的方式。
CSDN:目前看來,Blueware與New Relic是否存在差距?國內APM行業(yè)目前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現狀?
何曉陽:New Relic大概領先我們3-6個月。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們一直沒有做到Business Performance Moniting(指的是New relic最新推出的Ingight),這主要是國內這方面的人才太稀缺了。至于其他方面,如APM、Browser、Server等服務我們與New Relic是旗鼓相當的。我們目前的技術能與AppDynamics持平,我們的探針甚至比AppDynamics還多那么兩三個。至于國內,我們至少領先對手兩年以上,國內比較知名的對手,我們的五個產品中它只占一個,就是移動端性能監(jiān)控。對目前來說,只有移動端性能監(jiān)控是沒有太多價值的,只有同時提供瀏覽器端、移動端、后臺服務端應用的性能管理,以及操作系統(tǒng)和基礎組件的性能監(jiān)控,加在一起才能提供給用戶一個完整的應用性能解決方案。
國內目前有兩類企業(yè)號稱在做APM,但實際上做的都不是真正的APM。第一類是NPM,也就是網絡性能管理。NPM無法支持SaaS方式部署、做不到最終用戶體驗管理、進入不了代碼級別,無法在云環(huán)境下發(fā)揮作用。但它可以大概感知到哪里快,哪里慢。第二類是原先做網絡管理的,現在逐漸延伸到基礎組件性能管理(Infrastructure performance management),它只能對數據和服務器進行監(jiān)控,對應用沒有太大幫助。這兩類都沒有太大意義,原因在于,首先你無法像SaaS那樣很方便、很簡潔去滿足所有的用戶需求。第二,這些東西沒有什么技術含量。所以,我認為中國真正在做APM的只有Blueware和基調兩家。
CSDN:在你看來,APM會向哪個方向發(fā)展?
何曉陽:我認為主要以下5個方面。第一,未來的APM必須是SaaS;第二,在對移動端的支持上,不僅要支持不同平臺,同一平臺的技術支持要更加細分,尤其是Android;第三,未來的APM應該提供一個Total Solution,在一個軟件里要集成原先多個軟件的功能,但還不能把它變的復雜化,反而要更加簡便、智能;第四,能夠直接幫用戶分析出異常原因;第五,螺旋式的發(fā)展規(guī)律,比如數據庫深度監(jiān)控這樣一個很老的東西,今年又開始回歸到人們的視線,變成了一個很新的東西。
【《近匠》極光推送:聚焦巨頭無法快速轉身的領域】APP的消息推送有多重要?《近匠》第44期,國內第三方App推送服務工具極光推送成立2年,服務7萬多App。本期近匠采訪極光推送CEO王小導,聽他談極光推送早期創(chuàng)業(yè)與轉型的故事,以及對創(chuàng)業(yè)領域的理解。
【《近匠》環(huán)信:標準化即時通訊與未來社交構想】《近匠》第43期,環(huán)信是標準化即時通訊模塊SDK,本期近匠采訪環(huán)信創(chuàng)始人劉俊彥,他認為微信之外還有一個更廣闊的生態(tài)圈,由千千萬萬個垂直的App組成,有千千萬萬垂直的溝通場景。每一個特定的溝通場景都是創(chuàng)業(yè)機會。
【《近匠》游道易副總裁孫可:發(fā)行商眼中的手游市場】《近匠》第42期,在手游大時代的今天,巨頭涌入、全球化競爭、渠道為王、山寨林立等特點使手機游戲這個行業(yè)的競爭壓力陡然增加。中小型團隊的出路在哪里?國外精品如何做好本地化?創(chuàng)業(yè)公司如何準確定位,把握時機?
回顧更多內容及線下開發(fā)者活動信息,請關注mobilehub公眾微信號(ID: mobilehub)
尋求《近匠》免費報道,請私信:@CSDN移動,或發(fā)送郵件至mobile#csd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