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海量數據和優秀算法、技術的刺激下,人工智能相關項目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為人類的生活、工作帶來了便利。然而,在享受AI帶來的各種便利同時,愈加智能化的機器人也為人類帶來了擔憂――當機器人承擔了更多的勞動力時,人類可從事的工作崗位也隨之減少?近日,Marcus Wohlsen在Wired撰文,暢想了機器橫行下的未來。
免費訂閱“CSDN云計算(左)和CSDN大數據(右) ”微信公眾號,實時掌握第一手云中消息,了解最新的大數據進展!
CSDN發布虛擬化、Docker、OpenStack、CloudStack、數據中心等相關云計算資訊, 分享Hadoop、Spark、 NoSQL/NewSQL、HBase、Impala、內存計算、流計算、機器學習和智能算法等相關大數據觀點,提供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平臺、實踐和產業 信息等服務。
以下為譯文:
自20世紀60年代機器臂步入汽車生產線,數十年來,機器人已在愈來愈多的領域替代人類成為主要勞動力。對此,樂觀者認為更多的機器人可以帶來更多的生產力和經濟增長,而悲觀者則認為,機器人的介入將導致更多的職業選項消失。
每個人講的似乎都有道理,但是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個必然的趨勢,那就是如果兩者都是正確的。隨著機器人從事越來越多的工作,甚至它們做的比人類更好,那么這些工作是否會隨之消失?如果這些機器最終會生產出超過人們需求的東西?
在Pew Research最近一份關于機器和工作未來的報告中,工作重定義成為最可能發生的有趣設想。誠然,從現狀來看,機器驅動下 后稀缺(post-scarcity)未來所造成的崗位稀缺觀點看起來仍然不切實際甚至是極端――就當下來看,首先每個人擁有足夠的物資就遠比生產足夠的物資要難。對比《Blade Runner》影片中的情景,不妨假設未來更像《Star Trek》,大量人從勞動中解放出來。這種情況下,機器不僅是取代我們工作那么簡單,它們甚至會將人們逼到這樣一個窘境:如果人類不再需要勞動,那么究竟該做些什么?答案的本質直指人工智能與人類作業之間差別的定量和定性,同時我們必將發現,job-free的時代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可怕。
人類特性即服務
這個答案看起雖然像是逃避,但卻是最有可能發生的未來。在最開始,有些工作可能并不可以被自動化,Pew的一些受訪者表示,從當下來看,人類的一些基礎性質并不能被編碼。游戲設計者及創作者Celia Pearce表示:
事實告訴我們,計算機并不是那么智能,它們只是一堆大型的計算機而已。它們依賴邏輯來做事,但是邏輯只是人類思維的一個組成部分。
人類特性不容置疑,他們的論點是,執著、創造力、辨別力及批判性思維。但是如果著眼常見的電話服務代表行為,他們執行著雇主強制性的偽自動化劇本,遵循著計算機使用的決策樹方式,抽離了上述的四個特性,這樣的工作類型最后的結果顯然堪憂。然而,在Pew調查中,一個未透露姓名的大學教授和研究員表示:
檢測投訴則是一個AI問題,其中包括了如何將投訴問題準確的定位到解決者,但是客戶服務本身則是個人類問題。
總的來說,類似包含人為推斷的工作中仍然需要人的交互。而醫療、教育、老幼關懷這些仍然需要人類介入。美國國家科學院Computer Science和Telecommunications Board首席科學家Herb Lin表示,那些需要人們重點關注的領域改變并不是很大。
未來的工作崗位可能延伸到福利工作事業之外,那些動態集合身體和思維的工作仍然更適合人類。比如一個UPS(快遞公司)司機表示:“我絲毫不擔心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因為有些貨物仍然需要送上樓”。
不再有工作需求
無可否認的是,AI已經影響到制造、物流、新聞等眾多行業,更人性化服務帶來的新崗位數量增加已不足抵消機器帶來的削減,這可能導致人類大量事業,但是同時也對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變革。
從歷史上人類勞力推動生產來看,生產率提高通常對應了經濟增長和崗位增加。但是機器人勞力在提高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的同時卻降低了從業崗位,這意味著勞動力與價值交換范式的改變。Cory Doctorow在近日表示,如果堅持機器人帶來的生產率提高應歸功于其主人,那么必將會出現這樣一種局面――機器人生產出的物品將供過于求。Cory堅持機器人驅動的物質豐富將破壞已有的市場需求。“財產權從根本上可視為物質缺乏,然而當自動化完全代替人類作業后,充足的物資將讓財產權一無所用”,Cory說到。當然,如果能從一個后稀缺分配系統演變成能和平及公平共享機器人成果的系統,那么工作可能不只是變得沒有必要那么簡單――它們都將毫無意義。
無論如何,機器讓人類有更多工作選擇無疑是空談,它們帶來的只是更多的思考和焦慮。在未來,我們需要在機器的夾縫中求生存,而當下我們卻沒有太多的頭緒可言。
原文鏈接: When Robots Take All the Work, What’ll Be Left for Us to Do(編譯/仲浩 審校/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