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談到人工智能、神經網絡,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Google,這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基于搜索巨頭當下的業務。然而微軟近日的一則報告顯示,該公司圖像識別項目Project Adam可以在更少資源下,更快的完成分析――1/30機器,1/2的時間。
免費訂閱“CSDN云計算”微信公眾號,實時掌握第一手云中消息!
CSDN作為國內最專業的云計算服務平臺,提供云計算、大數據、虛擬化、數據中心、OpenStack、CloudStack、Hadoop、Spark、機器學習、智能算法等相關云計算觀點,云計算技術,云計算平臺,云計算實踐,云計算產業資訊等服務。
以下為譯文
微軟的新人工智能系統,圖像識別項目Project Adam,基于各種狗圖片的數據集
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人工智能時代。
時至今日,包括Google、Facebook、微軟、Apple等頂級技術公司都在通過“深度學習”大力發展人工智能,以尋求各個領域提升,代表性應用包括語音識別、語言轉換及計算機視覺。 在人工智能新篇章中,谷歌一般被認為是先行者,近日該公司更聘請了深度學習運動核心研究員――多倫多大學的Geoff Hinton。此前,Google還曾多次展示AI技術對真實世界應用的提升作用,其中包括深度學習對語音搜索及安卓智能設備的改進,更在語音識別與計算機視覺領域留下多項紀錄。
在7月14日Washington Redmond的Microsoft Research Faculty Summit上,微軟研究團隊宣稱他們已經通過Adam深度學習系統把機器學習帶入了新的紀元。通過微軟了解到,對比之前的系統,Adam在圖像識別上將達到兩倍的速度(基于狗或植被數據集的訓練),然而只使用了不到三十分之一的機器。微軟研究院負責人Peter Lee稱,Adam旨在建立最大的大腦。Peter Lee還透露,在一個稱為ImageNet 22K的基準測試中,Adam的神經網絡性能已高于Google Brain公布的數據。這個測試基于2.2萬個類型的圖片上,其中包括Google Brain。
Adam項目團隊:Karthik Kalyanaraman、Trishul Chilimbi、Johnson Apacible、Yutaka Suzue(從左至右)
微軟稱Adam新深度學習算法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敗Google,其中的關鍵在于探索更好的優化讓機器能更好地處理數據。
Adam工作原理
類似其他的深度學習系統,Adam運行在一個標準服務器陣列上,資源通過Azure組織。深度學習旨在通過神經網絡建立更類似大腦的思維方式,通常情況下組件神經元需要大量的服務器。而對比常見的神經網絡,Adam最大的特點是使用了異步模式。
隨著計算系統變得越來越復雜,系統內機器間的信息交互已成為難點,異步機制無疑可以緩解這個問題。本質上說,異步是將整個系統拆解為可獨立運作單元,同時在需要時又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共享資源。然而問題就在于,雖然這個技術可以在手機和平板上工作良好(計算分布在不同的計算機芯片上),但是在大規模服務器場景下卻并不如人意,已成為許谷歌等多大型公司(包括)攻克的難關。在Adam內,微軟使用了威斯康星大學開發的技術――“HOGWILD! ”。
HOGWILD! 初始設計是為了保證同一臺計算機中各個芯片的獨立運行,甚至可以保證不同芯片在同一處內存中寫入時不會發生覆蓋。HOGWILD! 的使用并不常見,因為不同機器同時寫入會導致數據沖突(覆蓋寫入),然而也不排除一些例外,比如計算系統越小,HOGWILD!引發沖突的幾率就越低。Adam無疑讓HOGWILD!的運用更加深入,讓它適用于整個神經網絡的計算機集群。微軟Adam項目研究院Chilimbi表示,微軟讓HOGWILD的使用場景變得更加廣泛,讓異步進行的更加深入。
雖然神經網絡的密集度更高,數據沖突的概率更大,但是如果系統可以處理同一計算同時返回結果的情景,沖突就可以避免。其原理就在于,當機器修改主服務器時,往往進行的都是增量更新。微軟表示這個設置可以讓神經網絡更快及更準確的完成訓練,比如說圖像識別。百度首席科學家Andrew Ng表示,這是一個積極的策略,它將節省大量的計算資源。
令Andrew興奮的是,Adam運行的基礎是CPU而不是GPU,Andrew表示,當下許多神經網絡系統使用GPU來避免通信瓶頸,Adam走出了一個不同的道路,這才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神經網絡能處理大量的數據,但是他們卻需要跨越更多CPU。另一種選擇是使用GPU,它可以更快速處理數據,但是問題在于,通信系統遠遠承受不了GPU的數據輸出,這也是許多人認為GPU不適合當下神經網絡規模的原因。
HOGWILD!究竟如何
微軟當下對Adam的贊賞可見一斑,但是許多專家認為這個系統的建立思路與谷歌并沒有什么不同。在不知曉網絡調教的情況下,很難清楚微軟使用什么方法達到了所公布的性能。因為違背常理,微軟的研究顯然讓人更加有興趣,Matt Zeiler(Clarifai創始人,原Google Brain項目成員)表示。他認為,Adam準確性的提升應該來自機器數量增加,在更多HOGWILD! 的研究后,微軟是否是贏家這個謎底顯然會被揭開。
微軟研究院負責人Peter表示,項目當下還處于初期狀態,只部署在一個內部APP上,它可以在你拍攝某個物體后識別它的照片是否已存在你手機上。微軟研究院負責人Peter曾用它識別狗和bug是否為病毒。雖然暫時還未有App的公布計劃,但是微軟研究院負責人Peter更看好它在電子商務、機器人以及情緒分析領域的前景,微軟更基于Adam是否能提高FPGA做了相關探索。
FPGA表示Adam有希望成為“機器智能”未來的一部分,雖然神經網絡的成熟應用可能還需等幾十上百年,但毫無疑問的是,科學一直在進步。(更多內容見原文視頻)
原文鏈接: Microsoft Challenges Google’s Artificial Brain With ‘Project Adam’ (編譯/仲浩 審校/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