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云計算大會”將于2014年5月20-23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本次大會將歷時四天,內容更加精彩,預計參會者將大大超過上一屆的12000多人次。每屆中國云計算大會,都有兩院院士的精彩演講。本屆大會上,李德毅、懷進鵬、倪光南、李伯虎、楊學軍、張堯學、李未、梅宏、高文、李蘭娟等10位兩院院士將集體亮相,與廣大參會者共同把脈云計算與大數據的未來技術發展和應用方向。大會召開前夕,CSDN云計算頻道將推出“十大院士分享系列”,走近院士,走進院士們對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理解。
懷進鵬,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軟件與理論、網絡化軟件系統技術研究工作。他主持和實施了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并取得優異的成績,在網絡軟件運行、 軟件設計與開發、 通信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創新性貢獻。
在上一屆的云計算大會上,他發表了名為《大數據及大數據的科學與技術問題 》的主題演講,在本次云計算大會上,他將繼續給我們帶來精彩演講。
懷進鵬院士指出由于微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主干帶寬的不斷增加,過去二十年里CPU的性能提高了3500倍,但內存和硬盤的價格卻下降了4.5萬倍和360萬倍。在這個帶寬愈加廉價的時代,通訊的帶寬遠遠超過摩爾定律的時候,單機就進入了網絡計算,離線就進入了在線時代。
那么大數據到底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呢?他認為大數據的實際價值取決于我們如何對它進行歸類和分析,并進行有效的預測。因此,擁有大數據,擁有大規模真實可運行的數據,并能夠對它進行分析和處理,就成為我們不斷提高競爭能力的核心力量。
在談到大數據會社交模式及思維方式帶來哪些改變時,懷進鵬指出由于數據外部的4V特征,使得我們在大數據處理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觀念上有所變化,比如說數據量大,過去統計特征的方法不完全適用;同時,在談到大數據和算法的關系時,他首先指出在過去能解的問題、易解的問題,在當下的數據規模下是不可解的,第二是關于系統的設計,因此我們怎么做數據挖掘和分析系統?
在去年8月舉辦的2013年中國互聯網大會上,他預測,到2016年與大數據相關的產業將達到2000多億美元的規模,數據成為經濟社會一個重要的驅動力。未來,作為一個普通用戶更希望互聯網成為大的計算服務平臺,這需要配置一個大的計算操作系統來管理,使遠程計算遠程數據資源共同完成用戶所需要的服務。這種模式實際就是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和更有效的終端連接。
大數據則已經改變了我們經濟和生活的很多內容。大數據不僅是交流方式,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我們經濟和社會生活:
比如谷歌用了4.5億個模擬樣本數據,比傳統疾控中心提前兩到三周預報H7N9流感爆發的地區、類型,另外像阿里巴巴、百度這些企業,都擁有一個強大、真實可信的數據庫,可以研究分析每一個上網瀏覽行為,可以熟悉用戶的購物習慣和社會交往習慣。
但他同時表示,大數據的應用會不可避免地涉及隱私,關于可信和隱私也是未來需關注的問題。
如果說我們曾經有過的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是基于信息服務業的話,那么未來將圍繞大數據或者新的虛擬計算模式而進行,基本標志就是數據服務成為越來越多產業技術和研究重要的內容。
而在2013年12月舉行的第三屆中國云計算標準化研討會上,懷進鵬院士指出全球的計算模式有可能重新形成,并且會以多種模式混合的形式出現。通過數據能力的提升,云計算將能實現資源的調度和分配,打造支持海量數據的企業級平臺。在他看來,擁有海量、真實、能持續處理的大數據,將是未來信息產業最重要的一點。(審校/仲浩)
【走近院士】系列全部文章
【走近院士】懷進鵬:全球的計算模式可能重新形成
【走近院士】李德毅:大數據是連接虛擬和現實世界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