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云計算大會”將于2014年5月20-23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本次大會將歷時四天,內容更加精彩,預計參會者將大大超過上一屆的12000多人次。每屆中國云計算大會,都有兩院院士的精彩演講。本屆大會上,李德毅、懷進鵬、倪光南、李伯虎、楊學軍、張堯學、李未、梅宏、高文、李蘭娟等10位兩院院士將集體亮相,與廣大參會者共同把脈云計算與大數據的未來技術發展和應用方向。大會召開前夕,CSDN云計算頻道將推出“十大院士分享系列”,走近院士,走進院士們對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理解。
倪光南,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系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青聯特邀委員 ,聯想集團首任總工程師。作為我國最早從事漢字信息處理和模式識別研究的學者之一,提出并實現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近些年為中國的云計算產業而奔走疾呼。
在
第五屆中國云計算大會上,他發表了名為
《大數據及其應用》的主題演講,在本次云計算大會上,他將繼續給我們帶來精彩演講。
倪光南指出,云計算在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扁平,云計算產業的發展過程,也將是IT和信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一次再分配過程。
在2011年7月舉行的“中國云高端論壇”上,倪光南院士分別從云計算是新的計算模式, 中國要打造自主可控的云計算產業鏈以及中國云計算應從制造轉向創造,這三個方面談論了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他比較同意每15年計算模式會發生新的變革這種觀點,預估云計算會維持一二十年。
在2012年7月“第三屆云計算廣電應用與發展論壇”上,倪光南院士指出中國云計算市場還未被跨國公司壟斷,應積極發展自主可控云計算產業鏈,促進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雖然云計算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熱點。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是很明顯。Forester(微博)Research的報告,美國2011年公共云市場規模為235.8億美元,其中IaaS只占12.5%,其余都是SaaS、PaaS、BPaaS(業務流程即服務)等主要與軟件相關的服務。而我國現在各地對云計算的投入大多都是在基礎設施方面,重視的也多數是IaaS。中國傳統的“重硬輕軟”在云計算上依然存在,這讓倪光南院士非常擔憂,他提醒云計算發展需要統籌規劃,防止重復建設,應該糾正“重硬輕軟”的傾向,不但要發展IaaS,更要重視發展SaaS、PaaS、XaaS。
時光荏苒,在2013年6月“第五屆中國云計算大會”上,倪光南院士強調了中國現在擁有阿里、百度、騰訊、新浪等眾多家企業參與的云計算業務,中國云計算在全世界份額應遠超3%。他指出中國云計算大會越來越興旺,不管是參展的企業,還是參與的專家學者,范圍都越來越廣泛。云計算給我們一個機會,中國可以打造自主、可控的云計算。因為云計算可以加速中國IT變革。我們知道傳統架構,重量級邊緣要求的技術非常高,而云計算可以說它的邊緣很瘦,核心很肥。而終端有智能終端和普通終端,云計算可以說是智能終端的一種。云終端將是一個新興很大的產業,它拓展了傳統領域的研究,特別是與傳統領域的結合,引發了一系列的應用。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和企業參與到這個產業中。(責編/仲浩)
【走近院士】系列全部文章
【走近院士】懷進鵬:全球的計算模式可能重新形成
【走近院士】李德毅:大數據是連接虛擬和現實世界的橋梁
【走近院士】倪光南:自主研發,從制造轉向創造
【走近院士】李未:實現云服務的有效方法是群體軟件工程